肝癌染色体DNA拷贝数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5
作者
王辉云
关新元
方燕
元云飞
梁启万
夏建川
邵建永
李辉梅
机构
[1] 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研究所!广州市,,CancerGeneticsBranch,NationalHumanGenomeResearchInstitut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USA,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研究所!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研究所!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
关键词
肝肿瘤; 染色体,人; 预后; 比较基因组杂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0.231 [肿瘤病因学、发生学];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目的:探讨人肝癌染色体DNA 的丢失和增加的状态及其在肝癌临床病理及预后中的意义,并为寻找肝癌相关基因提供线索。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肝癌标本31 例,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方法对肝癌染色体DNA 拷贝数进行检测,同时进行病理观察和随访。结果:在染色体DNA 拷贝数的增加中,以1q 的频率最高(83-9% ) ,其次为8q(61-3% ) ;在染色体DNA 的拷贝数的减少中,以16q 的频率最高(77-4 % ) ,其次为17p(61-3 % ) 和4q(51-6 % ) 。经统计分析发现,在1q 拷贝数增加的病例中,其半年生存的相对机率比无1q 扩增的病例高10-5 倍( 回归系数β= 2-35,P< 0-05) ; 有17p 丢失患者的半年内复发的相对危险性比无17p 丢失的患者高6-86 倍( 回归系数β= 1-93 , P<0-05) 。此外,1q 的增加与肿瘤大小、有无包膜、坏死程度和AFP 浓度等均呈负相关;4q 和17p 的丢失与肿瘤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4q 的丢失与8q 的增加呈负相关。这是第一次报道肝癌染色体DNA 拷贝数的变化与肝癌临床、病理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论: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多个染色体的DNA 拷贝数存在着高频率的变化,其中1
引用
收藏
页码:509 / 51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20年变化趋势和近期预测分析 [J].
李连弟 ;
鲁凤珠 ;
张思维 ;
牧人 ;
孙秀娣 ;
皇甫小梅 ;
孙杰 ;
周有尚 ;
欧阳宁慧 ;
饶克勤 ;
陈育德 ;
孙爱明 ;
薛志福 ;
夏毅 .
中华肿瘤杂志, 1997, (01) :4-10
[2]   20例原发性肝癌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J].
方燕,卓子兰,李国辉 .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