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排调控模式下水肥流失规律

被引:7
作者
邵东国 [1 ]
乔欣 [1 ]
刘欢欢 [1 ]
柴明正 [1 ]
王建漳 [2 ]
机构
[1]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湖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键词
水稻灌区; 灌排协同效应; 排水量; 氮磷流失量; 迁移转化规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274 [灌溉制度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我国灌排面积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化肥流失严重等问题,结合田间对比试验,考虑节水灌溉与控制排水的协同效应,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灌排因素对农田排水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模式下土壤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规律,发现控制排水-浅灌深蓄(G1L1)灌排组合下的排水量分别比控制排水-浅勤灌溉(G1L2)、自然排水-浅灌深蓄(G2L1)、自然排水-浅勤灌溉(G2L2)灌排组合下的排水量减少5.76%、2.80%、12.70%,G1L1的灌排组合更有利于控制田间排水量;G1L1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分别比G1L2、G2L1、G2L2模式下的产量高7.59%、44.2%、48.91%,G1L1的调控模式更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由此可知,G1L1的灌排调控模式为优选模式,其合理地调控了土壤水分,高效地利用了水分和养分,促使了水稻植株合理生长,实现了节水高产.
引用
收藏
页码:409 / 413+418 +41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淠史杭灌区水稻“浅湿灌溉”与“浅灌深蓄”技术的节水效应研究 [J].
武立权 ;
黄义德 ;
张四海 ;
高军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4) :537-541
[2]   宁夏银南灌区稻田控制排水条件下氮素淋失的研究 [J].
尹娟 ;
费良军 ;
勉韶平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1) :108-112
[3]   覆盖旱作水稻的生物效应及吸氮特征 [J].
石英 ;
松进 ;
沈其荣 ;
徐国华 ;
李伟 .
农村生态环境, 2001, (02) :22-25+44
[4]   灌溉施肥条件下氮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研究 [J].
张思聪 ;
吕贤弼 ;
黄永刚 .
水利水电技术, 1999, (05) :6-8
[5]  
Controlled drainage for improved water management in arid regions irrigated agriculture.[J].J.E. Ayars;E.W. Christen;J.W. Hornbuckle.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6, 1
[6]  
排水农田中氮素转化运移和流失.[M].张瑜芳等编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