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 条
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
被引:55
作者:
刘辉志
[1
]
涂钢
[2
]
董文杰
[3
]
符淙斌
[1
]
石立庆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3] 国家气候中心
来源:
关键词:
季节变化;
水汽通量;
二氧化碳通量;
半干旱地区;
涡动相关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3 [中气候与小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采用涡动相关方法连续观测2002年10月到2003年12月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变化,分析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同时比较农田和退化草地两种不同下垫面物质和能量通量交换过程的差异,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结果:(1)半干旱地区湿季,相距5 km的两种不同下垫面,即使在同一天气过程控制下,不同植被下垫面的降雨分布仍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大。这表明降雨空间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具有很强的局地特征。(2)在干季近地面层能量收支中,两种不同下垫面上的有效能量(净辐射与地表热流量之差)主要分配为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在非生长季(干季)通常很小。在湿季(生长季),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相当,但农田下垫面的潜热通量大于退化草原下垫面。(3)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日变化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壤层内,在湿季农田下垫面土壤的湿度有明显的跳跃,这与降雨过程有很好的相关。(4)在非生长季,两种不同下垫面地气间二氧化碳通量差别不大,都很小。白天由于光合作用,在生长季农田下垫面吸收CO2通量较退化草原大,但比湿润地区稻田下垫面小一个量级,远小于森林生态系统。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18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