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岩石圈解耦及块体运动讨论——以青藏高原—川滇地区为例

被引:16
作者
杨晓松
马瑾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北京
关键词
块体; 壳内软弱带; 低速层; 各向异性; 部分熔融; 青藏高原—川滇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 [大地构造物理学、岩组学(构造岩石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块体构造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深化着人们对现今大陆岩石圈运动 ,尤其是大陆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规律的认识。块体底部边界的构造性质是块体运动的核心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块体构造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块体底部边界的岩石物理性质是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和识别块体底部边界的前提。文中依据现代实验岩石学、实验岩石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的研究成果 ,对块体底部边界之成因属性和岩石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将大陆块体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地壳型块体和岩石圈型块体。地壳型块体是由大陆上部地壳所构成的“薄板” ,壳内软弱带的顶面为其底部边界和潜在的解耦带。岩石圈型块体在岩石圈尺度上是力学耦合的 ,以上地幔软流圈的顶面为其底部边界。壳内软弱带具有垂直方向低速和各向异性的基本特征 ,联合多种地震测深方法有望确定块体的底界。在现今构造活动区内 ,地壳型块体的潜在解耦带可能由壳内部分熔融带承担。青藏高原南部—川滇地区 2 0 35km的深度上广泛存在低速带。地热、岩石学、实验岩石学和模拟均显示该地区的低速带具有部分熔融的成因属性。块体沿着该壳内低速层与下伏地壳发生某种程度解耦。
引用
收藏
页码:240 / 24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J]. 杨智娴,陈运泰,郑月军,于湘伟.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2]   大陆壳内低速层成因综述 [J].
杨晓松 ;
马瑾 ;
张先进 .
地质科技情报, 2003, (02) :35-41
[3]   川滇菱形块体顺时针转动的构造学与古地磁学证据 [J].
徐锡伟 ;
程国良 ;
于贵华 ;
宋方敏 ;
向宏发 ;
张兰凤 ;
Hagai Ron ;
王洋龙 ;
闻学泽 .
地震地质, 2003, (01) :61-70
[4]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 [J].
王琪 ;
张培震 ;
牛之俊 ;
J.T.Freymueller ;
赖锡安 ;
李延兴 ;
朱文耀 ;
刘经南 ;
R.Bilham ;
K.M.Larso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7) :529-536
[5]   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 [J].
汪素云 ;
T.M.Hearn ;
许忠淮 ;
J.F.Ni ;
俞言祥 ;
张晓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6) :449-454+529
[6]   云南数字地震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 [J].
吴建平 ;
明跃红 ;
王椿镛 .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2) :228-237+295
[7]  
高喜马拉雅黑云斜长片麻岩脱水熔融实验:对青藏高原地壳深熔的启示[J]. 杨晓松,金振民,E. Huenges,F. R. Schilling,B. Wunder.科学通报. 2001(03)
[9]   中国大陆岩石圈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灾害 [J].
张培震 .
第四纪研究, 1999, (05) :404-413
[10]   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 [J].
曾融生 ;
丁志峰 ;
吴庆举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1) :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