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被引:6
作者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机构
[1] 石油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
油气运移; 荧光薄片; 烃类包裹体; 油源对比; 油气藏形成; 再次运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是提出油气运移概念的第一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油气运移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首先,是荧光薄片技术的应用,它使石油初次运移状态能够被人们所观察。其次,是自生矿物烃类包裹体技术的应用,对于油气二次运移中烃类相态的判断,更加明确和可靠。再次,是用有机地化指标对比油-油和油-岩技术,可以宏观地判断油气运移的方向。再次运移在国内外许多含油气盆地无疑是存在的,如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侏罗系油藏,四川盆地川东石炭系和川南二叠系气藏,在国外如扎格罗斯盆地新生界油藏都得到了科学的阐释。
引用
收藏
页码:775 / 777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大力寻找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田——纪念陈贲首次论证油气再次运移 [J].
安作相 .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01) :1-4+7
[2]   渤海湾盆地大油田新研究 [J].
安作相 .
新疆石油地质, 2000, (05) :375-378+446
[3]   老君庙油田形成的新观点 [J].
安作相 .
新疆石油地质, 1998, (04) :3-5
[4]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与油气再次运移 [J].
安作相 .
新疆石油地质, 1998, (03) :3-5
[5]   陕北气区的形成与中央古隆起 [J].
安作相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8, (03) :6-9
[6]   川东石炭系气藏形成再分析 [J].
安作相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7, (03) :20-25
[7]   古龙凹陷北部青山口组泥岩构造裂缝的形成及其油藏分布的预测 [J].
陈章明 ;
张树林 ;
万龙贵 .
石油学报, 1988, (04) :7-15
[8]   山东东营凹陷泥岩压实作用及油气初次运移问题探讨 [J].
陈荷立 ;
汤锡元 .
石油学报, 1983, (02) :9-16
[9]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李明诚编著, 2004
[10]  
中国中部大气田研究与勘探[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胡朝元主编,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