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地区碰撞后构造与盆山演化

被引:103
作者
舒良树
郭召杰
朱文斌
卢华复
王博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碰撞后构造作用; 盆山演化; 新生代构造变形; 天山地区;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4.03.010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表明 ,近东西向的天山造山带基本格架在古生代晚期已经初步形成 ;平行造山带广泛分布的二叠纪红色磨拉石证明当时造山隆升作用非常强烈 ,导致前陆盆地普遍发育。三叠纪 ,天山造山带遭受区域剥蚀夷平 ,盆山高差缩小 ,盆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侏罗纪—古近纪 ,由于板内伸展作用 ,在准平原化的天山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伸展盆地 ,呈近东西向分布。新近纪以来 ,受南面印度—欧亚陆—陆碰撞的影响 ,天山地区发生强烈陆内变形 ,以逆冲推覆和褶皱堆叠为特征 ;节理统计表明新生代的主压应力为南北方向。晚新生代 ,由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强烈挤压作用对大陆腹地的天山地区影响很大 :前中生代块体发生剧烈隆升和褶皱 ,伴随大规模新生代坳陷的形成 ,导致盆山高差急剧增大 ;脆性剪切与挤压变形构造叠加在韧性变形的古生代岩层之上。同时 ,中生代拉伸盆地发生构造反转 ,形成新生代挤压盆地 ,盆山交接带变形以台阶状逆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为特征。由于盆地朝造山带的下插作用 ,使古生代的岩层呈构造岩片方式逆冲推覆在盆地边缘的中新生代岩层之上 ,当穿越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时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学特征。强烈挤压褶皱冲断是晚新生代盆山交接带的基本特征和最普遍的盆 -山耦合方式 ,局部伴有小规模近东西向的走滑断层。中
引用
收藏
页码:393 / 40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新疆北部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年代学.[M].李华芹等著;.地质出版社.1998,
[2]  
东天山构造演化与成矿.[M].马瑞士等著;.地质出版社.1997,
[3]   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深地震探测综述 [J].
高锐 ;
肖序常 ;
高弘 ;
李秋生 ;
刘训 ;
姜枚 ;
史大年 .
地质通报, 2002, (01) :11-18+51
[4]   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前晚奥陶世陆壳基底——来自盆地东北缘老君庙变质岩的证据 [J].
李锦轶 ;
肖序常 ;
陈文 .
中国区域地质, 2000, (03) :297-302
[5]   柯坪地区构造弱信息提取及左行走滑断层证据 [J].
范湘涛 ;
卢华复 ;
石火生 ;
郭华东 ;
邵芸 .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1) :23-28
[6]   天山东段推覆构造研究 [J].
舒良树,马瑞士,郭令智,孙家齐 .
地质科学, 1997, (03) :337-350
[7]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J].
李锦轶 ;
肖序常 ;
汤耀庆 ;
赵民 ;
朱宝清 ;
冯益民 .
地质论评, 1990, (04) :30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