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簸箕山大型老滑坡滑动带的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试验研究
被引:14
作者:
辛鹏
[1
,2
]
吴树仁
[1
,2
]
石菊松
[1
,2
]
王涛
[1
,2
]
石玲
[1
,2
]
韩金良
[1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滑坡;
滑动带;
结构;
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上更新世红色黏土岩是黄土高原大型滑坡的易滑地层,对其滑动带的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较少。在对黏土岩滑动带的组构、构造特征进行解析的基础上,通过三轴应力–应变试验、残余强度试验及滑带土蠕变试验,分析大型滑坡黏土岩滑动带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簸箕山黏土岩滑动带发育密集的近水平剪切面,伴随滑带土结构改变的是塑性变形、剪切变形,运动方式上以块体滑动为主;(2)黏土岩转变为滑带土后,裂隙增多,平均吸水速率达2.7 g/h,其标准岩样单位时间吸水速率是原岩的1.5倍,活性为0.83,比表面积、活性均高于原岩;(3)与原岩结构改变相应的是强度的衰减,含水率为19.1%时,黏土岩原岩的峰值强度的黏聚力613 kPa,内摩擦角26.7°,簸箕山滑带土长期强度的黏聚力57.4 kPa,内摩擦角20.47°,残余强度的黏聚力8.79 kPa,内摩擦角为17.2°。
引用
收藏
页码:1382 / 1391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