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山大型老滑坡滑动带的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试验研究

被引:14
作者
辛鹏 [1 ,2 ]
吴树仁 [1 ,2 ]
石菊松 [1 ,2 ]
王涛 [1 ,2 ]
石玲 [1 ,2 ]
韩金良 [1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滑坡; 滑动带; 结构; 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上更新世红色黏土岩是黄土高原大型滑坡的易滑地层,对其滑动带的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较少。在对黏土岩滑动带的组构、构造特征进行解析的基础上,通过三轴应力–应变试验、残余强度试验及滑带土蠕变试验,分析大型滑坡黏土岩滑动带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簸箕山黏土岩滑动带发育密集的近水平剪切面,伴随滑带土结构改变的是塑性变形、剪切变形,运动方式上以块体滑动为主;(2)黏土岩转变为滑带土后,裂隙增多,平均吸水速率达2.7 g/h,其标准岩样单位时间吸水速率是原岩的1.5倍,活性为0.83,比表面积、活性均高于原岩;(3)与原岩结构改变相应的是强度的衰减,含水率为19.1%时,黏土岩原岩的峰值强度的黏聚力613 kPa,内摩擦角26.7°,簸箕山滑带土长期强度的黏聚力57.4 kPa,内摩擦角20.47°,残余强度的黏聚力8.79 kPa,内摩擦角为17.2°。
引用
收藏
页码:1382 / 139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与内在机理 [J].
许强 .
工程地质学报, 2012, 20 (02) :145-151
[2]   东河口滑坡岩石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J].
孙萍 ;
殷跃平 ;
吴树仁 ;
陈立伟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S1) (S1) :2872-2878
[3]   滑带土的研究进展 [J].
李晓 ;
梁收运 ;
郑国东 .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 (05) :484-491
[4]   大型基岩顺层滑坡滑带形成演化过程与模式 [J].
李守定 ;
李晓 ;
吴疆 ;
刘艳辉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12) :2473-2480
[5]   中国黄土与黄土滑坡 [J].
徐张建 ;
林在贯 ;
张茂省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07) :1297-1312
[6]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 [J].
黄润秋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03) :433-454
[7]   黄土滑坡滑带土的物理特性研究 [J].
龙建辉 ;
李同录 ;
雷晓锋 ;
杨社强 .
岩土工程学报, 2007, (02) :289-293
[8]   奉节白衣庵滑坡演化的工程地质与历史地质分析 [J].
李晓 ;
张年学 ;
李守定 ;
廖秋林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12) :2416-2425
[9]   清江茅坪滑坡形成演化研究 [J].
李守定 ;
李晓 ;
刘艳辉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02) :377-384
[10]   滑带土长期强度参数的衰减特性研究 [J].
程东幸 ;
刘大安 ;
丁恩保 ;
李学政 ;
戴谦训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S2) :5827-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