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数目和雄穗重的主效QTL的定位

被引:22
作者
王迪 [1 ]
李永祥 [1 ]
王阳 [1 ]
刘成 [2 ]
刘志斋 [1 ,3 ]
彭勃 [1 ]
谭巍巍 [1 ]
张岩 [1 ]
孙宝成 [2 ]
石云素 [1 ]
宋燕春 [1 ]
王天宇 [1 ]
黎裕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 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3] 西南大学玉米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 QTL定位; 雄穗分枝数; 雄穗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利用2套具有共同亲本黄早四且分别含有230个及235个家系的F2:3群体,结合2年多点的表型鉴定,运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不同生态环境下(2007-北京、2008-北京、2007-河南、2008-河南、2007-新疆以及2008-新疆)的玉米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重进行QTL定位。同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2.0软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分析。6个环境下2个群体共检测到51个与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重相关的QTL(Q/H群体32个,Y/H群体19个),其中包括7个主效QTL,并在Q/H群体中确定了2个重要的QTL,即位于7.01bin的Qqtpbn7-1和位于7.02bin的Qqtw7-2。对比2个群体的定位结果,共挖掘到3个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一致性"QTL,这些在不同环境及不同遗传背景下能够稳定存在的QTL可为玉米雄穗相关性状的生产应用以及精细定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2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数量性状基因的完备区间作图方法 [J].
王建康 .
作物学报, 2009, 35 (02) :239-245
[2]   玉米杂交种掖单13号的SSR连锁图谱构建与叶夹角和叶向值的QTL定位与分析 [J].
路明 ;
周芳 ;
谢传晓 ;
李明顺 ;
徐云碧 ;
Marilyn Warburton ;
张世煌 .
遗传, 2007, (09) :1131-1138
[3]   玉米雄穗分枝数与主轴长的QTL鉴定 [J].
高世斌 ;
赵茂俊 ;
兰海 ;
张志明 .
遗传, 2007, (08) :1013-1017
[4]   玉米5个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J].
汤华 ;
严建兵 ;
黄益勤 ;
郑用琏 ;
李建生 .
遗传学报, 2005, (02) :203-209
[5]   玉米雄穗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的初步研究 [J].
吴建宇 ;
陈彦惠 ;
席章营 ;
夏宗良 ;
吴连成 ;
常胜合 ;
胡树军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2) :107-108+113
[6]   玉米雄穗的遗传和相关性研究 [J].
霍仕平 .
作物学报, 1993, (06) :515-519
[7]   Genetic and QTL analysis of maize tassel and ear inflorescence architecture [J].
Upadyayula, N ;
da Silva, HS ;
Bohn, MO ;
Rocheford, TR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6, 112 (04) :592-606
[8]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nd epistatic interactions for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in rice [J].
Yu, SB ;
Li, JX ;
Xu, CG ;
Tan, YF ;
Li, XH ;
Zhang, QF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2, 104 (04) :619-625
[9]  
Impact of epistasis and QTL×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n the developmental behavior of plant height in rice (Oryza sativa L.)[J] . G. Cao,J. Zhu,C. He,Y. Gao,J. Yan,P. Wu.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2001 (1)
[10]   GENETICS OF TASSEL BRANCH NUMBER IN MAIZ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 SELECTION PROGRAM FOR SMALL TASSEL SIZE [J].
SCHUETZ, SH ;
MOCK, J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78, 53 (06) :26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