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2010年广西红树林空间分布演变机制

被引:36
作者
李春干
代华兵
机构
[1] 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
关键词
红树林; 空间分布; 演变; 景观生态学; 斑块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全面摸清1960—2010年广西红树林空间分布及其演变机制,采用多源遥感数据提取不同年度的红树林空间分布信息,分析了广西红树林空间分布动态特点,采用基于斑块的红树林空间演变机理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1976—2010年广西红树林空间演变机制。结果表明:1960/1976年、1990s年、2001年、2007年和2010年广西红树林斑块数量分别为1020、829、1094、1718个和1712个,面积分别为9062.5、7430.1、7015.4、6743.2、7054.3 hm2,近50年间红树林面积减少了22.16%,年均减少0.53%,斑块数量增加了67.8%;斑块平均面积由1960/1976年的8.9 hm2减小至2010年的4.1 hm2,大斑块数量显著减少,斑块破碎化严重;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和海湾,红树林面积和斑块数量的变化量、变化速率均不同;1960/1976年的斑块中,只有24个斑块至2010年时尚保持稳定,占2.4%,绝大部分斑块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1960/1976—2010年,斑块消失(46.1%)、碎化(40.4%)、萎缩(13.5%)是面积减少的主要途径,新增(70.0%)和碎化(29.9%)是斑块数量增加的主要途径,但在不同时期,斑块数量和面积在各个途径上发生的变化量不尽相同;养殖塘和盐田建设(80.0%)、工程建设(10.9%)和围垦(9.1%)是面积净减少的驱动因子,自然过程(92.6%)和人工造林(7.4%)是斑块数量净增加的驱动因子,不同驱动因子在不同时期对斑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斑块数量变化主要由自然过程作用下通过新增(39.6%)、消失(-9.1%)两个途径,以及养殖塘和盐田作用下通过消失(-15.3%)、碎化(14.5%)两个途径发生,斑块面积变化主要由自然过程影响下通过新增(17.5%)、扩张(12.6%)、消失(-6.1%),以及养殖塘和盐田建设驱动下通过斑块消失(-14.8%)、碎化(-13.9%)、萎缩(-6.6%)3个途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5992 / 600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基于斑块的红树林空间演变机理分析方法 [J].
李春干 ;
刘素青 ;
范航清 ;
代华兵 .
生态学报, 2012, 32 (14) :4329-4342
[2]   雷州湾红树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J].
曹林 ;
韩维栋 ;
李凤凤 ;
张裕娇 .
林业科技开发, 2010, (04) :18-23
[3]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景观变化与原因分析 [J].
辛琨 ;
黄星 .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9, 5 (02) :56-57
[4]   红树林湿地恢复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J].
张怀清 ;
赵峰 ;
崔丽娟 .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S1) :32-36
[5]   1993~2003年厦门市湿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J].
林巧莺 ;
林广发 ;
陈志鸿 ;
杨陈照 ;
游丽平 .
湿地科学, 2006, (04) :298-303
[6]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J].
王胤 ;
左平 ;
黄仲琪 ;
邹欣庆 .
四川环境, 2006, (03) :44-49
[7]   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演变的遥感分析 [J].
黎夏 ;
刘凯 ;
王树功 .
地理学报, 2006, (01) :26-34
[8]   应用遥感信息分析广西红树林动态变化特征 [J].
陈凌云 ;
胡自宁 ;
钟仕全 ;
梁文 ;
石剑龙 .
广西科学, 2005, (04) :308-311
[9]   珠江口近20年红树林湿地的遥感动态监测 [J].
刘凯 ;
黎夏 ;
王树功 ;
钟凯文 ;
钱峻屏 .
热带地理, 2005, (02) :111-116
[10]   广西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J].
钟志坚 ;
钟强 .
南方水产, 2005, (03) :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