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鱼类渔获量和优势种年龄组成的变化规律及下行效应分析

被引:16
作者
刘恩生
吴林坤
曹萍
鲍传和
丁淑荃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 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
[3]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4]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北京
[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6] 南京
[7] 合肥
[8] 苏州
关键词
太湖; 鱼类渔获量; 优势种; 年龄组成; 下行效应;
D O I
10.13610/j.cnki.1672-352x.2005.04.015
中图分类号
S931.1 [渔业资源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2003-2004年对太湖鱼类组成、优势鱼类鲚鱼的年龄结构及食物组成分析,结合鱼类渔获量统计和环境检测资料,研究了太湖鱼类渔获量、组成比例和优势鱼类湖鲚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规律、机制以及相应变化对环境产生的下行效应。结果表明,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已从1952年的4 060.7 t上升到2002年的30 516.5 t;鲚鱼已成为绝对优势种,从1952年的640.5 t,占15.8%,上升到2002年的19 571 t、占64.1%;鲚鱼种群年龄组成的低龄化趋势明显,种群中0+个体占(99.04±2.21)%(2003年)、(99.08±0.80)%(2004年);而0+鲚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其中枝角类占食物总个数的(89.77±13.69)%;鲤鲫鱼1952-1998年期间相对稳定在(1 010.1±367.2)t,占总量的(8.89%±5.33)%,1999年达到2 547.4 t,占11.7%,2000-2002年达到(3 500~3 700)t,占总量的11.8%14.7%,已成为太湖的主要鱼类之一;太湖的主要肉食性鱼类鮊鱼由最高年份(1987年)的1 090.8 t、占鱼类总量7.7%降至近8年(1995-2002年)的100~150 t、仅占0.4%0.5%。分析认为: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升高主要是鲚鱼的快速增加所引起;而鲚鱼快速增加的原因是富营养化引起的浮游生物数量快速增加及对其有抑制作用的鮊鱼数量不断减少所导致。鲚鱼数量升高又消耗了大量浮游动物,这可能成为太湖浮游植物失去抑制从而暴发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2002-2003年太湖鱼类学调查 [J].
朱松泉 .
湖泊科学, 2004, (02) :120-124
[2]   湖泊食鱼性鱼类渔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J].
谢松光 ;
崔奕波 ;
李钟杰 ;
不详 .
水生生物学报 , 2000, (01) :72-81
[3]   内陆水体生物学研究与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J].
李辛夫 ;
陈宜瑜 .
水生生物学报, 1998, (02) :174-180
[4]   太湖银鱼种群消长动态及其增殖措施 [J].
秦伟 ;
梁守仁 ;
贾文方 .
淡水渔业, 1997, (06) :3-6
[5]   太湖敞水区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和分析 [J].
邓思明 ;
臧增嘉 ;
詹鸿禧 ;
李圣法 .
水产学报, 1997, (02) :134-142
[6]   太湖湖鲚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J].
孙雪兴 ;
仇延舫 .
海洋与湖沼, 1987, (01) :39-47
[7]   太湖湖鲚生长特征和临界年龄的研究 [J].
唐渝 .
生态学杂志, 1986, (03) :5-9+13
[8]   太湖翘嘴红鮊的生物学及其增殖问题的探讨 [J].
许品诚 .
水产学报, 1984, (04) :275-286+359
[9]  
太湖水环境演化过程与机理[M]. 科学出版社 , 秦伯强等编著, 2004
[10]  
湖泊生态调查观测与分析[M]. 中国标准出版社 , 黄祥飞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