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2003-2004年对太湖鱼类组成、优势鱼类鲚鱼的年龄结构及食物组成分析,结合鱼类渔获量统计和环境检测资料,研究了太湖鱼类渔获量、组成比例和优势鱼类湖鲚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规律、机制以及相应变化对环境产生的下行效应。结果表明,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已从1952年的4 060.7 t上升到2002年的30 516.5 t;鲚鱼已成为绝对优势种,从1952年的640.5 t,占15.8%,上升到2002年的19 571 t、占64.1%;鲚鱼种群年龄组成的低龄化趋势明显,种群中0+个体占(99.04±2.21)%(2003年)、(99.08±0.80)%(2004年);而0+鲚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其中枝角类占食物总个数的(89.77±13.69)%;鲤鲫鱼1952-1998年期间相对稳定在(1 010.1±367.2)t,占总量的(8.89%±5.33)%,1999年达到2 547.4 t,占11.7%,2000-2002年达到(3 500~3 700)t,占总量的11.8%14.7%,已成为太湖的主要鱼类之一;太湖的主要肉食性鱼类鮊鱼由最高年份(1987年)的1 090.8 t、占鱼类总量7.7%降至近8年(1995-2002年)的100~150 t、仅占0.4%0.5%。分析认为: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升高主要是鲚鱼的快速增加所引起;而鲚鱼快速增加的原因是富营养化引起的浮游生物数量快速增加及对其有抑制作用的鮊鱼数量不断减少所导致。鲚鱼数量升高又消耗了大量浮游动物,这可能成为太湖浮游植物失去抑制从而暴发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