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理政

被引:12
作者
张静
机构
[1] 北京大学
关键词
中国模式; 反应性理政; 非正式通道; 利益协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21 [政治制度];
学科分类号
030202 ;
摘要
回应有关领导体制的"中国模式"讨论,文章认为模式总结为时尚早,原因是其在稳定性、差异性、可模仿性以及广泛的认可性四个方面还不确定,它们尚在变化中,需要继续观察。但值得充分注意的是,中国各级领导体制中确有不少未被认识的特点,需要深入实际的理政实践方能观察。在举出执行、人事和管理行为的若干研究发现后,文章提出"反应性理政"的分析概念,认为其特点是执政模式不固定,而是根据社会变迁做出反应,在稳固执政权的前提下,适应社会变化不断调整自身和社会其他群体的关系。其结果是非正式通道的发达和执政角色的变化:通过非正式管道灵活反映正式渠道不易触及的多元利益诉求,并使自己成为多元利益之间的协调者。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11+116 +11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基于中央选择性控制的试验——中国改革“实践”机制的一种新解释 [J].
刘培伟 .
开放时代, 2010, (04) :59-81
[2]   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J].
周雪光 .
开放时代, 2009, (12) :40-55
[3]  
跨越左右分歧:从实践历史来探寻改革[J]. 黄宗智.开放时代. 2009(12)
[4]   三十年变迁与执政之社会基础 [J].
陈静 .
科学社会主义, 2008, (04) :21-24
[5]  
中县干部 .2 冯军旗. 北京大学 . 2010
[6]  
On Their Own Terms:Science in China,1550-1900 .2 Benjamin Elm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