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前陆盆地喜马拉雅运动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29
作者
曾联波
机构
[1] 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关键词
喜马拉雅运动; 油气地质意义; 油气成藏; 库车前陆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11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构造变形解析和岩石记忆信息 ,库车前陆盆地的喜马拉雅运动可以划分为 3期 ,它们对应的时间分别为渐新世末、上新世末和早更新世末 ,其构造挤压强度依次由弱变强 ,在喜马拉雅晚期达到高峰 ,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变形期和定格期 ,也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和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中更新世以来为新构造运动阶段 ,主要表现为 2~ 3次重要的抬升和相对较弱的褶皱逆冲变形 ,并对该区的油气藏主要起破坏作用。库车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从喜马拉雅早期开始发育 ,各构造带的发育时间从北往南依次由早变晚 ,它控制了该区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的带状分布规律。喜马拉雅晚期强烈的水平构造挤压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因素 ,是该区油气形成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和驱动力 ,喜马拉雅运动对该区的油气藏有一定的破坏调整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75 / 17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库车拗陷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 [J].
贾承造 ;
顾家裕 ;
张光亚 .
科学通报 , 2002, (S1) :49-55
[2]   前陆盆地异常压力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模式 [J].
宋岩 ;
夏新宇 ;
洪峰 ;
秦胜飞 ;
傅国友 .
科学通报 , 2002, (S1) :70-76
[3]   库车煤成烃前陆盆地冲断带大气田形成的控制因素 [J].
宋岩 ;
贾承造 ;
赵孟军 ;
田作基 .
科学通报 , 2002, (S1) :64-69
[4]   库车前陆逆冲带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J].
皮学军 ;
谢会文 ;
张存 ;
田作基 ;
邹华耀 .
科学通报, 2002, (S1) :84-90
[5]   喜马拉雅运动对库车坳陷油气成藏的影响 [J].
曾联波 ;
周天伟 ;
吕修祥 .
地球科学, 2002, (06) :741-744
[6]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与油气 [J].
刘志宏 ;
卢华复 ;
贾承造 ;
雷刚林 ;
齐英民 ;
谢会文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4) :297-303
[7]   构造抬升对地层压力的影响及克拉2气田异常压力成因 [J].
夏新宇 ;
宋岩 ;
房德权 .
天然气工业, 2001, (01) :30-34+8
[8]   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造山运动时间、断层滑移速率的厘定及其意义 [J].
刘志宏 ;
卢华复 ;
贾承造 ;
雷刚林 ;
陈楚铭 ;
王国强 ;
范湘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1) :35-38+4+13
[9]   塔北库车坳陷的变形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J].
汪新文,陈发景,李光,陶国强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 (01) :40-50+105-106
[10]  
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贾承造主编,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