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与水系演化

被引:39
作者
李勇 [1 ]
黎兵 [1 ]
Steffen D [2 ]
DensmoreAL [2 ]
RichardsonNJ [2 ]
周荣军 [3 ]
Ellis M A [4 ]
张毅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Institute of Geology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ETH Zentrum CH- Zürich Switzerland
[3]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
[4] Center for Earthquake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Memphis Central Avenue Memphis TN
关键词
物源分析; 水系演化; 晚新生代; 成都盆地;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6.03.001
中图分类号
P534.6 [新生代(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成都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夹于龙门山与龙泉山之间,盆地中充填了3.6M a以来的大邑砾岩、雅安砾石层和晚更新世—全新世砾石层,其物源均来源于盆地西侧的龙门山,具横向水系和单向充填的特征。本次以物源区分析作为切入点,以岷江和青衣江水系为重点,采用砾岩成分分析、砂岩岩屑成分分析、重矿物分析和砾石的地球化学分析等基本方法,开展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以来的古水系重建工作,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盆地主要有两个物源区,其中成都盆地北部的都江堰街子场、崇州白塔山、大邑白岩沟、大邑氮肥厂、彭州丁家湾、彭州葛仙山等剖面中的砾石层在碎屑成分、重矿物和花岗岩砾石的地球化学成分等方面相似,应为古岷江的产物,而其与现代岷江在砾岩成分和重矿物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则表明古岷江可能存在改道的现象;成都盆地南部的庙坡剖面和熊坡东剖面中的砾石层在碎屑成分、重矿物和花岗岩砾石的地球化学成分等方面相似,应为古青衣江的产物,但其流向却与现代青衣江的流向不同,表明熊坡背斜是在大邑砾岩沉积之后隆起的,它的隆起迫使古青衣江改道。
引用
收藏
页码:309 / 32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 条
  • [1] 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
    李勇
    曹叔尤
    周荣军
    AL DENSMORE
    M A ELLIS
    [J]. 地质学报, 2005, (01) : 28 - 37
  • [2] 成都盆地新生代大邑砾岩的沉积特征
    王凤林
    李勇
    李永昭
    王谋
    张玉修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2) : 139 - 146
  • [3] 四川岷江断裂带北段的新活动、岷山断块的隆起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周荣军
    蒲晓虹
    何玉林
    黎小刚
    戈天勇
    [J]. 地震地质, 2000, (03) : 285 - 294
  • [4] 试论成都盆地(平原)的形成
    何银武
    [J]. 中国区域地质, 1987, (02) : 169 -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