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背景与中国北方荒漠化的形成、发展与演化

被引:3
作者
杨利荣 [1 ]
岳乐平 [1 ,2 ]
李智佩 [3 ]
聂浩刚 [3 ]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
[2]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3]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荒漠化; 地质构造; 中国北方;
D O I
10.16152/j.cnki.xdxbzr.2009.04.020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对中国西部内陆干旱盆地及周缘绿洲、中部高原荒漠化区的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以及东部呼伦贝尔高原进行荒漠化调查,分析地质构造背景对荒漠化的影响。方法在广泛开展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环境与构造背景的内在联系。结果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并奠定了第四纪环境的空间格局。中国北方日益干旱,三北地区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化基于这样的大地质背景,并自始至终受大地质背景控制;荒漠化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包括人类)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荒漠化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岩土性质、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状况、地表温度、湿度、空气动力学条件以及生物群落等等,与荒漠化形成、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始终是在特定的地质背景中进行,人类在荒漠化过程中扮演催化剂的角色。
引用
收藏
页码:643 / 64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鄂尔多斯高原演化及环境效应[J]. 岳乐平,李建星,郑国璋,李智佩,徐永,孙勃.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2]   毛乌素沙地东南部边缘不同地质成因类型土地沙漠化粒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李智佩 ;
岳乐平 ;
薛祥煦 ;
王岷 ;
杨利荣 ;
聂浩刚 ;
陈超 .
沉积学报, 2006, (02) :267-275
[3]  
回顾与展望:中国大地构造学[J]. 任纪舜,郝杰,肖藜薇.地质论评. 2002(02)
[4]   中国新生代古地形演化的初步模型 [J].
刘志飞 ;
汪品先 ;
王成善 ;
邵磊 ;
黄维 .
地质论评, 2001, (05) :467-475
[5]   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地貌 [J].
崔军文 ;
李朋武 ;
李莉 .
地质论评, 2001, (02) :157-163
[6]   对荒漠化综合研究中一些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 [J].
王岷 ;
岳乐平 ;
李智佩 ;
聂浩刚 .
西北地质, 2001, (01) :10-17
[7]   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驱动力分析 [J].
史培军 ;
严平 ;
袁艺 .
第四纪研究, 2001, (01) :41-47
[8]   中国北方沙漠化的若干问题 [J].
王涛 ;
朱震达 .
第四纪研究, 2001, (01) :56-65
[9]   中国北方末次造貌期及环境变迁 [J].
闵隆瑞 ;
迟振卿 .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256-261
[10]   黄河晋陕峡谷河流阶地和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构造运动 [J].
程绍平 ;
邓起东 ;
闵伟 ;
杨桂枝 .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238-24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