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构公共空间中寻求政治认同——鲍曼公共空间理论的视角

被引:5
作者
刘云虹
机构
[1]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公共空间; 政治认同; 社会团结;
D O 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3.05.033
中图分类号
C913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公共空间(领域)作为国家政治权力领域与市民私人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以公共交往和理性批判为内容,为国家政治认同提供合法性支持。鲍曼以全球化为背景,对"流动的现代性时代"(后现代时期)公共空间的衰落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引入"基本收入制度"、倡导"为了他者"的道德两条途径建构公共空间,重构政治认同的平台,寻求政治认同,实现社会团结。鲍曼的公共空间理论对于正在走向现代性的中国如何建构公共空间、寻求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10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 [1] 近代中国公共领域初探
    陈梅龙
    苏冲
    [J]. 学术论坛, 2005, (11) : 144 - 148
  • [2] 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方旭光.复旦大学.2006, 02
  • [3] 流动的现代性.[M].(英)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著;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 [4] 生活在碎片之中.[M].(英)齐格蒙·鲍曼(ZygmuntBauman)著;郁建兴等译;.学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