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人工补给影响因素探究

被引:5
作者
戴长雷
机构
[1]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
关键词
地下水人工补给; 水源; 气候植被; 地形地貌; 包气带因素; 充水岩层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1.2 [地下水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地下水人工补给可以控制地下水环境负效应,放大含水层的调蓄能力,当前世界各国对它的应用和研究方兴未艾。在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和回渗工程的约束下,作为一种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地下水人工补给的可行性、规模和方法受如下5个因素的综合影响:补给水源因素,气候植被因素,地形地貌因素,包气带因素和充水岩层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3+50 +5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山东省集雨增补地下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J].
陈克森 .
水文, 2003, (01) :28-31
[2]   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 [J].
张平 ;
李日运 .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2) :23-27
[3]   地下水人工回灌与再利用 [J].
武晓峰 ;
唐杰 .
工程勘察, 1998, (04) :39-41+44
[4]   利用回灌井回补地下水的田间试验研究 [J].
姚彬 ;
冯绍元 ;
刘振河 ;
张佩义 .
灌溉排水, 1998, (02) :35-38
[5]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人工补给[M]. 水利电力出版社 , 田园等主编, 1990
[6]  
人工补给地下水[M]. 水利出版社[苏]鲍戈莫洛夫(Г·В·Богомолов)等, 1980
[7]  
地下水人工回灌[M]. 地质出版社 , 上海市水文地质大队《地下水人工回灌》编写小组 编, 1977
[8]  
Artifici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J] . Herman Bouwer.Hydrogeology Journal . 2002 (1)
[9]   Modelling surplus canal water releases for artifici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through surface drainage systems [J].
Khepar, SD ;
Yadav, AK ;
Sondhi, SK ;
Sherring, A .
IRRIGATION SCIENCE, 2000, 19 (02) :95-100
[10]  
The use of infiltration field tests for groundwater artificial recharge[J] . M. F. Abu-Taleb.Environmental Geology . 199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