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被引:9
作者
白先同
郭志峰
机构
关键词
主体性德育;道德实践;道德需要;道德信念;道德修养;
D O I
10.16088/j.issn.1001-6597.1998.02.005
中图分类号
G410 [德育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505 ;
摘要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道德接受论.[M].张琼;马尽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  
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章志光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  
心理学大词典.[M].朱智贤 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  
接受学导论.[M].胡木贵;郑雪辉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