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区不同下垫面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29
作者
李燕 [1 ,2 ]
刘新 [1 ]
李伟平 [3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5]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6] 不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oLM; 陆面过程; 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选取青藏高原上3个不同下垫面观测站(藏东南站、纳木错站和珠峰站)的观测资料,对这3个野外观测站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根据3个测站的试验数据,对模式中土壤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进行了优化,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土壤层薄的特点,对模式中土壤分层方案进行了调整。结果表明,调整分层方案后的CoLM模式对3个测站土壤湿度的模拟性能较原分层方案有明显提高,平均偏差均减小0.014以上。但是与观测值相比,藏东南站土壤湿度的模拟整体偏低,纳木错站和珠峰站则整体偏高。对土壤温度而言,3个测站模拟与观测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9以上,珠峰站偏差较大,调整分层方案后模拟的偏差有一定的改进。模式较好地模拟了3个测站的净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情况,调整分层方案后潜热通量的改进最为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581 / 59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干旱区陆面过程模型参数优化和地气相互作用特征的模拟研究 [J].
房云龙 ;
孙菽芬 ;
李倩 ;
陈文 .
大气科学 , 2010, (02) :290-306
[2]   陆面模式中土壤和植被经验参数随机误差的传播研究 [J].
梁晓 ;
戴永久 .
大气科学, 2010, 34 (02) :457-470
[3]   青藏高原中部季节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的模拟分析 [J].
郭东林 ;
杨梅学 ;
李敏 ;
屈鹏 .
高原气象, 2009, 28 (05) :978-987
[4]   不同陆面过程模式对半干旱区通榆站模拟性能的检验与对比 [J].
孟祥新 ;
符淙斌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4) :352-362
[5]  
陆面过程模式CoLM和NCARCLM3·0对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陆气相互作用的模拟 Ⅰ.不同模式模拟结果的初步分析[J]. 宋耀明,郭维栋,张耀存,陈永立.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03)
[6]  
陆面过程模式CoLM和NCARCLM3·0对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陆气相互作用的模拟 II.不同参数化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J]. 宋耀明,郭维栋,张耀存.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03)
[7]   CoLM模式对青藏高原中部BJ站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 [J].
罗斯琼 ;
吕世华 ;
张宇 ;
胡泽勇 ;
马耀明 ;
李锁锁 ;
尚伦宇 .
高原气象, 2008, (02) :259-271
[8]   青藏高原加热对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J].
刘新 ;
李伟平 ;
许晃雄 ;
吴国雄 .
高原气象, 2007, (06) :1287-1292
[9]   藏北高原地表反照率的初步研究 [J].
李英 ;
胡泽勇 .
高原气象, 2006, (06) :1034-1041
[10]   青藏高原地表能量通量的估计 [J].
季劲钧 ;
黄玫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12) :1268-1272+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