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古新世大洋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被引:30
作者
万晓樵
李国彪
司家亮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白垩纪; 古新世; 有孔虫; 大洋红层;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P534.53 [白垩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070903 ;
摘要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沉积亚带沉积有一套大洋红色岩层,由东往西在羊卓雍错、江孜、萨迦、萨嘎、札达一带断续出露,并与宗卓组上部地层相关。这套海相红层,根据岩性特征和浮游有孔虫可以直接进行区域对比。其时代在江孜地区为Santonian晚期—Campanian中期,包括Dicarinella asymetrica, Globotruncanitaelevata,Globotruncana ventricosa 和Globotruncanita calcarata 浮游有孔虫带;在萨迦地区限于Campanian期,鉴定有Globotruncanita elevata, Globotruncana ventricosa 和G. linneiana等具时代意义的浮游有孔虫;在萨嘎—吉隆地区为Maastrichtian期,识别出Gansserina gansseri 和Abthomphalus mayaroensis 浮游有孔虫带;在札达地区为古新世早期,以Glibigerina eugubina G. fringa化石带为代表。海相红层在西藏南部由东往西其时代逐渐变新,主要沉积时代分布在Santonian晚期—古新世早期。其总体时间跨度较大,大约长达20Ma。而事件在各个地点的延续时间有限,基本在3~8 Ma之内。根据对海相红层和沉积基质中浮游有孔虫的研究,该沉积带宗卓组的顶界时代已超出白垩纪,进入了古新世。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古近纪海相地层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J].
李国彪 ;
万晓樵 ;
刘文灿 ;
梁定益 ;
H.Yu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3) :228-240
[3]   西藏吉隆白垩纪末期浮游有孔虫的发现及其年代意义 [J].
万晓樵 ;
丁林 .
古生物学报, 2002, (01) :89-95
[4]   藏南江孜县床得剖面侏罗-白垩纪地层层序及地层划分 [J].
李祥辉 ;
王成善 ;
万晓樵 ;
陶然 .
地层学杂志, 1999, (04) :303-309
[5]   西藏南部江孜地区晚白垩世晚期及早第三纪(?)地层附视频 [J].
吴浩若 .
地层学杂志, 1987, (02) :147-149
[6]   西藏南部拉孜—江孜一带的白垩系 [J].
吴浩若 ;
王东安 ;
王连城 .
地质科学, 1977, (03) :250-262
[7]   西藏南部加不拉组问题的讨论及隆子地区下侏罗统的发现 [J].
王义刚 ;
王玉净 ;
吴浩若 .
地质科学, 1976, (02) :149-156
[8]  
西藏侏罗、白垩、第三纪生物地层[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徐钰林等著, 1989
[9]  
The Cenomanian–Turonian anoxic event in southern Tibet[J] . C.S. Wang,X.M. Hu,L. Jansa,X.Q. Wan,R. Tao.Cretaceous Research . 200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