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模式对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70
作者
韩琳
张玉龙
金烁
王娇
魏岩岩
崔宁
魏巍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农业部东北土壤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保护地; 不同灌溉模式; 总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沟灌、渗灌、滴灌3种灌溉模式下,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方法】灌溉模式设沟灌、渗灌、滴灌3种,进行长达10年的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对长期定位灌溉试验保护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分析其剖面分布特征。【结果】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均呈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分布趋势;但灌溉模式间差异明显,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10cm、80—100cm土层为沟灌>渗灌>滴灌,10—80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在0—100cm剖面各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沟灌>滴灌>渗灌,微生物量碳为滴灌>沟灌>渗灌。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在4.98%—12.87%和1.48%—2.82%之间,其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均为滴灌>沟灌>渗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沟灌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滴灌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渗灌相比较而言最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不仅总有机碳含量低且水溶性含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小。
引用
收藏
页码:1625 / 163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淮北淤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异 [J].
石玲 ;
戴万宏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1 (06) :585-589
[2]   长期施肥对棕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J].
王玲莉 ;
韩晓日 ;
杨劲峰 ;
王晔青 ;
马玲玲 ;
娄翼来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1) :79-83
[3]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华北平原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杨长明 ;
欧阳竹 ;
杨林章 ;
董玉红 .
生态学报, 2006, (12) :4148-4155
[4]   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 [J].
赵鑫 ;
宇万太 ;
李建东 ;
姜子绍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1) :2203-2209
[5]   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变化Ⅳ.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J].
赵丽娟 ;
韩晓增 ;
王守宇 ;
刘鸿翔 ;
李海波 ;
苗淑杰 ;
王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5) :817-821
[6]   不同土壤类型和农业用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J].
刘文娜 ;
吴文良 ;
王秀斌 ;
王明新 ;
毛文峰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3) :406-411
[7]   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杨长明 ;
欧阳竹 ;
董玉红 .
生态学杂志, 2005, (08) :887-892
[8]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 [J].
李忠佩 ;
张桃林 ;
陈碧云 .
土壤学报, 2004, (04) :544-552
[9]   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养分有效性及作物产量的关系 [J].
刘淑霞 ;
刘景双 ;
赵明东 ;
王金达 ;
于君宝 ;
丛晓明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05) :539-543
[10]   残茬和施肥管理及犁耕对土壤碳的影响 [J].
陈伏生 ;
胡小飞 .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3, (03)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