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与非富硒水稻品种对硒的吸收分配的差异及机理

被引:72
作者
周鑫斌
施卫明
杨林章
机构
[1]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 硒; 积累; 分配;
D O I
10.13758/j.cnki.tr.2007.05.009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富Se与非富Se水稻(秀水48和丙9652)对土壤中Se吸收累积的生育期动态变化和Se在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发育期的推进,水稻在拔节期对Se累积量骤增,从拔节期到灌浆期水稻Se的累积量占总Se累积量的65%~77%,说明这一段时期是水稻吸收Se的关键时期,水稻生命周期中吸收的Se大部分在这个时期完成。在水稻苗期,秀水48较高的Se吸收量是由于其根系对亚硒酸盐吸收能力较高。而在籽粒成熟期,两个品种生物量和Se吸收量没有差异,无论在低Se土壤还是加Se土壤上,秀水48籽粒Se含量都显著高于丙9652,这说明水稻对土壤Se的吸收是非恒定的,富Se水稻秀水48比非富Se水稻丙9652有较强的Se吸收能力和较强的Se转运能力,但是,Se在两个水稻品种的籽粒和其他器官中的分配差异是引起籽粒Se含量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壤不施Se时植株各器官Se含量顺序依次为根>叶≈茎>籽粒,Se易于向营养体富集,土壤施亚硒酸盐后植株各器官Se含量则为根>籽粒>叶>茎,表现出Se向籽粒富集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731 / 736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