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49
作者
刘树根 [1 ]
孙玮 [1 ]
赵异华 [2 ]
王国芝 [1 ]
宋林珂 [2 ]
邓宾 [1 ]
梁锋 [2 ]
宋金民 [1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不详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灯影期; 天然气; 差异聚集; 分布模式; 主控因素; 不整合; 威远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揭示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藏之间的成生联系和古今气藏的转换机理,采用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相互支撑,宏观、中观与微观研究结果相互印证的思路,利用多年来的钻探资料对该盆地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距今100 Ma以前灯影组古油藏的原油原位裂解形成早期超压古气藏,而在距今10020 Ma期间,四川盆地持续隆升,特别是构造高点的迁移和威远构造的初步形成,使得早期超压古气藏调整形成晚期超压古气藏;②随着距今20 Ma以来隆升幅度的加大,威远构造上覆地层被快速剥蚀,盖层封盖能力大大降低,保存条件变差,致使灯影组天然气从威远构造顶部地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天窗开始泄漏和逸散,启动了四川盆地华蓥山以西地区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和逸散过程,位于资阳、金石和龙女寺—磨溪—安平店—高石梯等气藏构造圈闭溢出点以外的天然气沿灯影组顶部不整合面向威远构造运移聚集,并通过其顶部的嘉陵江组天窗向地表逸散,气藏压力系数由异常高压向正常压力过渡。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模式与经典油气差异聚集理论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对该区天然气的勘探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2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构造震旦系-寒武系含气层系流体特征 [J].
吴娟 ;
刘树根 ;
赵异华 ;
孙玮 ;
宋林珂 ;
宋金民 ;
梁锋 ;
田艳红 ;
龙翼 ;
李俊良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06) :713-722
[2]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差异聚集模式探讨——成藏动力、输导、方式的关系 [J].
郝雪峰 ;
尹丽娟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4, 21 (06) :1-5+111
[3]  
Hydrothermal Dolomite in the Upper Sinian (Upper Proterozoic) Dengying Formation, East Sichuan Basin, China[J]. LIU Shugen,HUANG Wenming,JANSA Luba F.,WANG Guozhi,SONG Guangyong,ZHANG Changjun,SUN Wei,MA Wenxin.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4(05)
[4]   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以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J].
郭旭升 ;
胡东风 ;
文治东 ;
刘若冰 .
中国地质, 2014, 41 (03) :893-901
[5]   构造运动对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李宗银 ;
姜华 ;
汪泽成 ;
王铜山 ;
鲁卫华 ;
吕宗刚 .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3) :23-30
[6]   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龙王庙组天然气气源分析 [J].
郑平 ;
施雨华 ;
邹春艳 ;
孔令明 ;
王兰生 ;
刘金中 .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3) :50-54
[7]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J].
徐春春 ;
沈平 ;
杨跃明 ;
罗冰 ;
黄建章 ;
江兴福 ;
谢继容 ;
岑永静 .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3) :1-7
[8]   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 [J].
郭彤楼 ;
张汉荣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 (01) :28-36
[9]   兴凯地裂运动对四川盆地灯影组优质储层的控制作用 [J].
宋金民 ;
刘树根 ;
孙玮 ;
武文慧 ;
王国芝 ;
彭瀚霖 ;
田艳红 ;
钟勇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0 (06) :658-670
[10]   兴凯地裂运动与四川盆地下组合油气勘探 [J].
刘树根 ;
孙玮 ;
罗志立 ;
宋金民 ;
钟勇 ;
田艳红 ;
彭瀚霖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0 (05) :5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