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副热带海陆分布与青藏高原在亚洲夏季风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21
作者
梁潇云
刘屹岷
吴国雄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热带和副热带; 海陆分布; 青藏高原; 亚洲夏季风; 数值试验; 孟加拉湾夏季风; 南海夏季风; 印度夏季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一系列的理想数值试验,研究了亚、非地区热带次尺度的海陆分布和青藏高原大地形在亚洲夏季风形成中的作用.试验结果显示:海陆分布的存在以及海陆分布的几何形状对亚洲夏季风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下垫面全是海洋,没有陆地时,无季风现象的存在.当仅有副热带大尺度陆地,而缺乏南亚次尺度陆地和非洲大陆热带陆地时,夏季无明显的越赤道气流,仅在欧亚副热带陆地的东南部有弱的季风,无印度、孟加拉湾和南海夏季风.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非洲大陆热带陆地的存在,在夏季引导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赤道转向为西南气流,使得南海的北部、中南半岛、孟加拉湾和印度半岛、阿拉伯海上空的低层为强西南气流控制,印度、孟加拉湾和南海夏季风产生.副热带陆地向热带的深入对副热带陆上产生夏季强对流性降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强了高原东侧的季风,使得季风区向北发展,青藏高原对东亚季风起放大器的作用;减弱了高原西侧的季风,使得季风区向南收缩.
引用
收藏
页码:983 / 99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局地海陆热力对比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数值试验 [J].
任雪娟 ;
钱永甫 .
热带气象学报, 2002, (04) :327-334
[2]   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及其可能机制 [J].
何金海 ;
温敏 ;
施晓晖 ;
赵巧华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318-330
[3]   中南半岛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和维持的数值研究 [J].
徐海明 ;
何金海 ;
温 敏 ;
董 敏 .
大气科学, 2002, (03) :330-342
[4]   印度半岛对亚洲夏季风进程影响的数值研究 [J].
徐海明 ;
何金海 ;
董敏 .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02) :117-124
[5]   关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 [J].
何金海 ;
徐海明 ;
周兵 ;
王黎娟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04) :333-344
[6]   东亚季风气候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敏感性研究 [J].
刘晓东 ;
焦彦军 .
大气科学, 2000, (05) :593-607
[7]   热力适应、过流、频散和副高 I.热力适应和过流 [J].
吴国雄 ;
刘屹岷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0, (04) :433-446
[8]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J].
刘晓东 .
高原气象 , 1999, (03) :321-332
[9]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I.爆发地点 [J].
吴国雄 ;
张永生 .
大气科学, 1998, (06) :22-35
[10]   LASG全球海洋-大气-陆面系统模式(GOALS/LASG)及其模拟研究 [J].
吴国雄 ;
张学洪 ;
刘辉 ;
俞永强 ;
金向泽 ;
郭裕福 ;
孙菽芬 ;
李伟平 ;
王标 ;
石广玉 .
应用气象学报, 1997, (S1) :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