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过程

被引:57
作者
袁道阳 [1 ]
张培震 [2 ]
方小敏 [3 ]
王志才 [2 ]
宋春晖 [3 ]
郑德文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科学系
关键词
甘肃临夏; 晚新生代; 构造变形; 地壳缩短; 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是一个挤压挠曲型的前陆盆地,褶皱和逆冲断裂带自7.8Ma开始由西向东向盆地内部扩展,形成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代表高原东北部持续的构造变形过程。这种同沉积的构造变形一直持续到大约1.8Ma左右东山组沉积结束,临夏盆地内部强烈褶皱变形,致使东山组及其以下的新生代地层均被卷入褶皱之中(与其上的最老黄河阶地——井沟砾石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拉脊山断裂继续向北东方向扩展,银川背斜最终形成。随后黄河、大夏河出现,开始了发育河流阶地和堆积风成黄土的新阶段。由平衡地质剖面法得到临夏盆地西缘7.8Ma以来总的地壳缩短量为3.2~3.6km,缩短率为0.41~0.46mm/a。如果取从7.8到1.8Ma之间的大约6.0Ma作为临夏盆地的构造变形时段,其缩短速率则为0.5~0.6mm/a。从临夏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来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以沿北西西向断裂的逆冲和地壳缩短为主要特征,导致挤压挠曲型前陆盆地的逐渐隆升和消亡,最终使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大部分并入青藏高原东北缘,成为青藏高原的最新组成部分。
引用
收藏
页码:243 / 2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青海拉脊山断裂带新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袁道阳
    张培震
    雷中生
    刘百篪
    刘小龙
    [J]. 中国地震, 2005, (01) : 93 - 102
  • [2]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
    袁道阳
    张培震
    刘百篪
    甘卫军
    毛凤英
    王志才
    郑文俊
    郭华
    [J]. 地质学报, 2004, (02) : 270 - 278
  • [3]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时序——临夏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郑德文
    张培震
    万景林
    李传友
    曹继秀
    [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3, (S1) : 190 - 198
  • [4] 黄河中上游阶地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第四纪构造活动的反映
    刘百篪
    刘小凤
    袁道阳
    郑文俊
    郭华
    曹娟娟
    [J]. 地震地质, 2003, (01) : 133 - 145
  • [5]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
    李吉均
    方小敏
    [J]. 科学通报, 1998, (15) : 1569 - 1574
  • [6] 甘肃临夏盆地新生代地层绝对年代测定与划分
    方小敏
    李吉均
    朱俊杰
    陈怀录
    曹继秀
    不详
    [J]. 科学通报 , 1997, (14) : 1457 - 1471
  • [7]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李吉均
    方小敏
    马海洲
    朱俊杰
    潘保田
    陈怀录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 316 - 322
  • [8] 卢演俦等主编.新构造与环境[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