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

被引:49
作者
熊川武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
教育实践; 主体间性; 思想家; 主体性; 观照;
D O 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4.002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正> 我国近年来教育现代化的个别方面或环节,似乎是在一种肯定的而非反省的思维方式指导下展开的。这反映在对教育主体的认识上,人们多从教育主体定位上做文章,先后提出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教师与学生联合主体”等见解和“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自我调节性”等主体性,这尽管为教育主体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据,作出了自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6+8 +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
    艾四林
    [J]. 求是学刊, 1995, (05) : 4 - 9
  • [2] 应当:真理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陈华兴
    [J]. 哲学研究, 1993, (08) : 26 - 31
  • [3] 后现代主义对理性批判的悖论
    J.马什
    黄书进
    [J]. 国外社会科学, 1990, (04) : 3 - 8
  • [4] 诠释与过度诠释[M]. 三联书店 , (意)艾柯(UmbertoEco)等著, 1997
  • [5] 后现代科学[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美)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编, 1995
  • [6] 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苏)柯普宁著, 1989
  • [7] 性史[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法)福柯(Foucault, 1989
  • [8] 法兰克福学派[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江天骥 主编, 1981
  • [9] Beyo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Subject: Liberalism, Education and the Critique of Individulism .2 M. Peters et al.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