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

被引:133
作者
杨宜音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我们”概念; 群己关系; 关系; 关系化; 类别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9 [应用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面对急速的社会变迁中,需要以变迁与文化的视角来选择研究问题。而中国社会文化中群己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即"我们"概念的形成机制及其转换的可能与条件,正是一个体现着双重视角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解释社会凝聚力、群体行动的逻辑,讨论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类别与个人的关系;也有助于培植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资源和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从而促进社会合作。与以往单一机制的分析框架不同,通过对两个个案的讨论,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即:中国人"我们"概念是在社会情境的启动和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之下,经由相互交织的"关系化"与"类别化"双重过程形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48 / 159+207 +207-20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自我及其边界:文化价值取向角度的研究进展 [J].
杨宜音 .
国外社会科学, 1998, (06) :25-29
[2]   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J].
翟学伟 .
社会学研究, 1993, (04) :74-83
[3]  
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叶启政著, 2006
[4]  
思维的版图[M]. 中信出版社 , (美)理查德·尼斯贝特(RichardNisbett)著, 2006
[5]  
社会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金盛华主编, 2005
[6]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孙隆基著, 2004
[7]  
乡土中国[M]. 三联书店 , , 1999
[8]  
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周晓虹 主编, 1992
[9]  
梁漱溟全集[M]. 山东人民出版社 , 梁漱溟著, 1989
[10]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 华夏出版社[英]波珀(Popper,K·R·) 著,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