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中国黄土古气候记录与高纬冰心及热带海洋记录对比

被引:4
作者
熊尚发
丁仲礼
刘东生
任剑璋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古气候记录,中国黄土,格陵兰冰心,热带海洋,南极冰心;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1998.01.010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比南北半球高纬冰心记录、热带海洋记录及中国黄土古气候记录,获得末次冰期全球气候变化的两套模式的认识。一套模式以格陵兰冰心记录为代表,具有高频变化、等值波动、快速转换等特征。另一套模式以苏禄海、南极冰心记录为代表,表现为与全球冰量变化相似的特征。中国黄土粒度记录了两套模式的过渡类型。两套模式反映了全球气候系统的两套连通机制,一套是通过冰量变化—海面变化,传达气候变化信息;另一套是通过冰量变化—大气圈波动—粉尘、水汽波动,引起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变化。作为两套模式的过渡类型,黄土粒度的冰量变化特征可能是沙漠界限变化的反映,而短周期波动则可能与冬季风强度变化有关。黄土粒度的短周期波动与格陵兰冰心记录的较好对比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由大气圈过程(包括大气环流、粉尘和水汽等)传递的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五十万年来毛乌素沙漠的变迁 [J].
孙继敏,刘东生,丁仲礼,刘嘉麒 .
第四纪研究, 1996, (04) :359-367
[2]   晚更新世季风-沙漠系统千年尺度的不规则变化及其机制问题 [J].
丁仲礼 ;
任剑璋 ;
刘东生 ;
孙继敏 ;
周晓权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5) :385-391
[3]   东亚冬、夏古季风变化的相位差及热带太平洋在季风变化中的驱动作用 [J].
熊尚发,刘东生,丁仲礼 .
第四纪研究, 1996, (03) :202-210
[4]   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环境演变 [J].
孙继敏,丁仲礼,刘东生,袁宝印,刘嘉麟 .
第四纪研究, 1995, (02) :117-122
[5]   西太平洋边缘海对我国冰期干旱化影响的初步探讨 [J].
汪品先 .
第四纪研究, 1995, (01) :32-42
[6]  
中国现代土壤磁化率分析及其古气候意义[J]. 吕厚远,韩家懋,吴乃琴,郭正堂.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4(12)
[7]   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 (三)时间标尺 [J].
丁仲礼 ;
余志伟 ;
刘东生 .
第四纪研究, 1991, (04) :336-348
[8]   最近13万年黄土高原季风变迁的磁化率证据 [J].
安芷生 ;
S.Porter ;
G.Kukla ;
肖举乐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0, (07) :52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