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研究

被引:61
作者
刘广才
李隆
黄高宝
孙建好
郭天文
张福锁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育部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育部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兰州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育部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兰州,兰州,兰州,北京
关键词
大麦/玉米间作; 间作优势; 地上部因素; 地下部因素; 相对贡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3 [大麦];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大麦/玉米间作优势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玉米不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籽粒和生物产量的LER均为1.06,无明显间作优势;玉米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籽粒和生物产量的LER分别为1.32和1.30,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玉米不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不显著;玉米覆膜时,间作系统具有显著的养分吸收优势。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大麦/玉米间作中籽粒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当玉米不覆膜时为间作劣势而无贡献;当玉米覆膜时,地上部、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分别为80%和20%。当玉米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交互作用对间作氮素养分吸收的贡献具有同等重要性(各占50%);对磷吸收的贡献分别占60%与40%,钾则分别为45%与55%。
引用
收藏
页码:1787 / 1795
页数:9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