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盆地晚中新世维氏大唇犀(奇蹄目,犀科)肢骨化石(英文)

被引:11
作者
邓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甘肃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犀科; 肢骨;
D O 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2.04.008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大唇犀 (Chilotherium属 )是中国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中占统治地位的类型 ,在亚洲的其他地区和南欧也有广泛的分布。然而 ,有关大唇犀头后骨骼的记述相当少。在山西保德和陕西府谷已经发现了丰富的大唇犀化石 ,但到目前为止仅有安氏大唇犀 (Ch .anderssoni)的少量头后骨骼被记述。维氏大唇犀 (Ch .wimani)最早发现于陕西府谷 ,被记述的材料仅包括头骨标本。最近我们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了大量晚中新世的Ch .wimani化石 ,其中不仅有众多的头骨 ,头后骨骼也相当丰富。本文研究的标本采自临夏盆地内众多的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 ,包括和政县的大深沟、南阳山、大山庄、禾托和高家山 ,广河县的后山、兰家山、山庄、寺沟、次滩、沙地沟、阳洼铺子和桥家 ,以及东乡县的双拱北等。在保德的三趾马动物群中 ,大唇犀以Ch .anderssoni和哈氏大唇犀 (Ch .habereri)为代表 ,而在临夏和府谷却是以Ch .wimani为代表。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共有 3种无角犀类 ,即Ch .wimani,Acerorhinuscornutus和A .hezhengensis。根据头骨材料的统计 ,Ch .wimani在犀类中占有绝对优势 ,A .hezhengensis和A .cornutus的个体数量很少。与此对应 ,动物群中的无角犀类肢骨明显可以分为 3组 ,其中具中等尺寸的一组占有绝对优势。
引用
收藏
页码:305 / 31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