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栽14年生杉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结构特征

被引:10
作者
杨超 [1 ,2 ]
田大伦 [1 ,3 ]
康文星 [1 ,3 ]
项文化 [1 ,3 ]
闫文德 [1 ,4 ]
方晰 [1 ,3 ]
梁小翠 [1 ,4 ]
机构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 国家林业局
[3] 国家野外科学观研究站
[4] 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杉木林; 连栽; 生态系统; 生物量; 生产力; 湖南会同;
D O I
10.14067/j.cnki.1673-923x.2011.05.019
中图分类号
S791.27 [杉木];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用空间一致和时间连续的定位研究法,在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对实验基地连栽14年生杉木林的生物量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第1代同龄杉木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连栽14年生杉木林的林木单株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42.07kg、97.18t.hm-2和6.95t.hm-2a-1,各器官的分配规律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林下植被层生物量为1 318.14kg.hm-2,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为475.53kg.hm-2,草本层为842.61kg.hm-2,并在组成与分布上呈现出不均匀状态;林地上的死地被层生物量为6 192.73kg.hm-2,其中未分解层大部分向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转移。生态系统中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为:杉木层97.18t.hm-2,占92.83%;灌木层0.48t.hm-2,占0.46%;草本层0.84t.hm-2,占0.80%,死地被物层6.19t.hm-2,占5.91%;2代连栽的14年生杉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比较,第1代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104.45t.hm-2、7.47t.hm-2a-1,比第2代高7.27t.hm-2、0.52t.hm-2a-1,表明第2代杉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均下降6.96%。研究结果充分证明杉木连栽对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明显,可为杉木林长期生产力的研究及杉木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长沙城市森林生物量的结构特征 [J].
高述超 ;
田大伦 ;
闫文德 ;
朱凡 ;
方晰 ;
梁小翠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0 (12) :56-65
[2]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产量结构及生产力的代际效应 [J].
田大伦 ;
项文化 ;
闫文德 ;
康文星 .
林业科学, 2002, (04) :14-18
[3]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J].
田大伦 ;
盘宏华 ;
康文星 ;
方海波 .
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8, (03) :14-19
[4]   杉木连栽土壤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J].
杨承栋,张小泉,焦如珍,魏以荣,冯福娟 .
林业科学, 1996, (02) :175-181
[5]   中国杉木林现实生产力的分布及模拟 [J].
温远光,元昌安,刘世荣,蒋海平 .
广西科学, 1995, (02) :56-61
[6]   杉林连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反馈 [J].
周学金 ;
罗汝英 ;
叶镜中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 (03) :44-49
[7]   杉木林地力衰退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J].
俞新妥 .
林业科技通讯, 1990, (09) :1-2
[8]   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及其林木生长的影响 [J].
方奇 .
林业科学, 1987, (04) :389-397
[9]   不同自然地带杉木林的生物生产力 [J].
冯宗炜 ;
陈楚莹 ;
张家武 ;
赵吉录 ;
王开平 ;
曾士余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1984, (02) :93-100
[10]   苏南丘陵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结构 [J].
叶镜中 ;
姜志林 .
生态学报, 1983, (01) :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