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笋及其新种

被引:9
作者
张玺
齐锺彦
李洁民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海笋科; 壳面; 腹沟; 壳斗; 原板; 前端; 腹板; 新种; 尖板; 标本采集; 水管板;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海笋科(Famille des Pholadidae)的种类除极个别的能在距河口很远的淡水河流中生活以外,其余都是在海洋中生活的;它们栖息的环境随种类变化很大,泥沙滩、粘土或风化的岩石、坚硬的石灰石、木材甚至海底电线,粗锚链的铅皮都是它们穿凿、栖息的场所。它们的肉味鲜美,尤其是个体较大的种类,较之牡蛎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优良的海产食品。更由于有些种类在坚硬的石灰石和木材中穿孔生活,能使岩石或木材的坚固性和持久性受到很大影响,对港湾建筑及木船有较为严重的危害,所以这类动物常是特别引人注意的。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87
页数:2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塘沽新港“鑿石虫”研究的初步报告 [J].
张玺 ;
齐锺彥 ;
李洁民 .
科学通报, 1953, (11) :59-62
[2]  
中国北部海产经济软体动物.[M].张玺等著;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编辑;.科学出版社.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