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GPS分析天山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被引:42
作者
牛之俊 [1 ]
游新兆 [2 ]
杨少敏 [3 ]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
[2] 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
[3]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关键词
天山; GPS; 构造变形; 汇聚; 挤压;
D O I
10.14075/j.jgg.2007.02.001
中图分类号
P227 [动态大地测量];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中国境内外天山地区1992~2005年382个GPS测站的原始观测资料计算了天山地区现今地壳运动速率,分区域定量分析了天山地壳缩短速率变化的方式和特征。天山的汇聚速率由西向东逐步减小,具有分段变化的特征:西天山(72°E~77°E)的汇聚速率为20±1mm/a,中天山(77°E~82°E)的汇聚速率为12±1mm/a,东天山(82°E~92°E)的汇聚速率只有5mm/a左右,整个天山现今汇聚变形速率平均为12mm/a。天山南北向挤压缩短并不能笼统地概括为均匀分布:82°E以东的天山地区,汇聚变形基本表现为连续线性变形,天山南北山前断层调节的变形量并不明显高于山体内部;82°E以西的天山地区,其南北山前断层调节的变形量明显高于山体内部,天山地壳的挤压缩短形变主要发生在南北两侧盆地山体过渡地带,在这些形变吸收带上,北向的挤压速率迅速大幅减小,山体内部区域北向的挤压速率变化则相对缓慢得多,其变形强度与地震活动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岩石圈和软流圈的差异运动导致了天山新生代构造变形。从天山南北山前断层缩短速率的东西差异分析,造成天山东西变形差异显著的原因是帕米尔北向推挤和塔里木顺时针旋转的共同作用:在天山西端(75°E以西),其挤压缩短(17mm/a)是由于帕米尔高原北北西向的推挤作用;而75°E以东的地区,其差异构造变形的原因则主要是塔里木顺时针旋转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 / 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用GPS资料揭示现今中国大陆构造运动 [J].
孙建中 ;
杨少敏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 (03) :75-80
[2]   天山现今地壳运动的形变场分析 [J].
王晓强 ;
李杰 ;
王琪 ;
Alexander Zubovich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 (03) :63-68
[3]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网状塑性流动控制下的多层应变速率场 [J].
王绳祖 .
地震地质, 2005, (02) :260-272
[4]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5]   库车盆地-天山边界的晚第三纪断层活动性质与应力状态 [J].
王清晨 ;
张仲培 ;
林伟 .
科学通报, 2003, (24) :2553-2559
[6]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GPS观测数据与速度场 [J].
王琪 ;
张培震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2, (02) :415-429
[7]   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传播与地球层圈间的运动 [J].
张原庆 ;
钱祥麟 ;
李江海 .
地学前缘, 2001, (04) :341-342
[8]   中国大陆地壳现今运动的GPS测量结果与初步分析 [J].
游新兆 ;
杜瑞林 ;
王琪 ;
乔学军 ;
华晓伟 .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03) :1-8
[9]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 [J].
王琪 ;
张培震 ;
牛之俊 ;
J.T.Freymueller ;
赖锡安 ;
李延兴 ;
朱文耀 ;
刘经南 ;
R.Bilham ;
K.M.Larso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7) :529-536
[10]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河流阶地变形测量与地壳缩短速率 [J].
沈军 ;
赵瑞斌 ;
李军 ;
D.Burbank ;
K.Share .
科学通报, 2001, (04) :33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