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条
白洋淀地区非均匀大气边界层的综合观测研究——实验介绍及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分析
被引:32
作者:
胡非
[1
]
洪钟祥
[1
]
陈家宜
[2
]
刘熙明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来源:
关键词:
非均匀边界层;
综合观测;
微气象;
白洋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3 [大气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表通量参数化与大气边界层过程的基础研究”在河北省白洋淀地区进行的两次综合观测实验(时间分别是2004年11月16~22日和2005年9月8~27日),这两次实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全面深入的资料分析正在进行中。此文主要限于白洋淀地区水陆不均匀地表近地面层微气象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陆地上近地面层的气温日变化比水域上的大,而风速比水域上的小,其中9月份陆地上白天的气温比水域上的高,夜间比水域上的低,11月份两地白天气温接近,但夜间陆地上的气温明显偏低;无论是9月还是11月,水域上近地面层都是以下沉气流为主,而陆地则在中午前后存在弱的上升运动;9月份,两地的近地面层短波射入辐射比较接近,但水域上的短波射出辐射比陆地上的大;长波射入辐射则是陆地比水域的大,而长波射出辐射则是水域的比陆地的大;两地的净辐射白天接近,夜间水域地区负的净辐射值明显比陆地的大;9月份,水陆两地的感热通量相差不大,为150~200 W/m2,而潜热通量比感热通量大,天气晴朗时可达到300W/m2;11月份,陆地的感热通量比潜热通量大,为100~120 W/m2,而水域地区的感热通量则与潜热通量相当;两地的潜热通量相差不大,一般不超过50 W/m2。无论是9月还是11月,水域地区夜间都存在水汽向下输送的逆湿现象,而陆地只在9月份存在逆湿现象。2005年9月份的水温观测结果表明,白洋淀水体平均温度比水表平均温度明显偏高,而且日变化幅度很小,水表平均温度则日变化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883 / 893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