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视角下的区域间贸易模式:污染避难所与要素禀赋

被引:45
作者
张友国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区域间贸易模式; 碳排放; 污染避难所; 要素禀赋; 投入产出分析;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5.08.001
中图分类号
F72 [中国国内贸易经济];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实证分析了碳排放视角下中国省际和四大地区层面的区域间贸易模式。结果表明,在典型年份中,绝大多数省份的国内贸易都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模式或要素禀赋模式.甚至个别省份的国内贸易既是污染避难所模式又是要素禀赋模式;四大地区的国内贸易在整个研究期内主要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模式,也有一些表现为要素禀赋模式。进一步地,一些省份或地区的国内贸易还可能在某一年份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模式,但在另一年份表现为要素禀赋模式。由此可见,污染避难所假说和要素禀赋理论各自只能部分地解释中国的区域间贸易.但把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的区域间贸易。当然。也有少数省份或地区的贸易在某些年份表现为其他模式。同时发现。当前中国的区域间贸易整体上不利于中国的碳减排。本文的发现意味着通过强化环境规制、加强区域间环境治理合作以及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优化区域间贸易模式并促进中国的碳减排。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9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中国工业的污染避难所区域效应——基于2002—2012年工业总体与特定产业的测度与验证 [J].
彭可茂 ;
席利卿 ;
雷玉桃 .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10) :44-56
[2]   “污染避难所”在中国是否存在?——环境管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的实证研究 [J].
侯伟丽 ;
方浪 ;
刘硕 .
经济评论, 2013, (04) :65-72
[3]   中国环境规制与污染避难所区域效应——以大宗农产品为例 [J].
彭可茂 ;
席利卿 ;
彭开丽 .
南开经济研究, 2012, (04) :68-96
[4]   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与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基于2003~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J].
谢申祥 ;
王孝松 ;
黄保亮 .
世界经济研究, 2012, (04) :64-70+89
[5]   中美贸易的反比较优势之谜 [J].
鞠建东 ;
马弘 ;
魏自儒 ;
钱颖一 ;
刘庆 .
经济学(季刊), 2012, 11 (03) :805-832
[6]   环境规制强度是否影响了中国工业行业的贸易比较优势 [J].
李小平 ;
卢现祥 ;
陶小琴 .
世界经济, 2012, 35 (04) :62-78
[7]   中美贸易与污染避难所假说的实证研究——基于内含污染的视角 [J].
傅京燕 ;
张珊珊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02) :11-17
[8]   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J].
张友国 .
经济学(季刊), 2010, 9 (04) :1287-1310
[9]   产业结构演变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度 [J].
陈和 ;
隋广军 .
改革, 2010, (03) :36-42
[10]   环境规制影响了污染密集型商品的贸易比较优势吗? [J].
陆旸 .
经济研究, 2009, 44 (04) :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