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山东综合人口承载力预测

被引:6
作者
苟延农 [1 ]
张晓青 [2 ]
李新运 [3 ]
董俊丽 [1 ]
金云霞 [4 ]
机构
[1] 山东省人口信息中心
[2]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3] 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4] 不详
关键词
人口承载力; 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山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05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摘要
作为全国第二人口大省,山东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广义资源供给为立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构建基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山东综合人口承载力框架结构和指标体系,分别预测对山东人口发展具有显著制约作用的15项要素人口承载力;接着利用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和子系统权重,测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系统和综合人口承载力。结果表明,2020年山东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预期人口将处于综合承载力之内;2050年实现基本现代化时,预期人口将超出综合承载力阈值;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始终是制约人口承载力的主要瓶颈,经济发展子系统承载力的略有盈余难以弥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足。上述研究一方面完善省域层面综合人口承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人口合理调控提供重要决策咨询。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3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模拟与分析 [J].
童玉芬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09) :42-47
[2]   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及思考 [J].
景跃军 ;
陈英姿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5) :11-14
[3]   山东省水土资源承载力空间结构研究 [J].
张晓青 ;
李玉江 .
资源科学, 2006, (02) :13-21
[4]   社会动态人口承载力的预测──以云南省澜沧江区域人口为例 [J].
李涌平 ;
扬华 .
中国人口科学, 2002, (01) :43-50
[5]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J].
毛汉英 ;
余丹林 .
地理学报, 2001, (03) :363-371
[6]   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 [J].
陈卫 ;
孟向京 .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0, (01) :21-31
[7]   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J].
王玉平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8, (03) :22-25
[8]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J].
封志明 .
中国土地科学, 1994, (03) :1-9
[9]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环境承载力研究 [J].
曾维华 ;
王华东 ;
薛纪渝 ;
叶文虎 ;
关伯仁 ;
梅凤桥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1, (02) :33-37
[10]  
持续发展导论[M]. 科学出版社 , 牛文元 著,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