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理论基础与现实路径

被引:5
作者
黄红华
机构
[1]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多中心治理; 基础研究;
D O I
10.14134/j.cnki.cn33-1337/c.2010.05.009
中图分类号
F3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建设资金短缺、物品属性多样和治理主体多元,使农村基础设施的多中心治理成为可能和必要;其治理效果受行政体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相关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影响。在当前制度背景下,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不但需要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建立多元的筹资模式,还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治理的表达和供给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84 / 8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激励问题探析 [J].
付永 ;
曾菊新 .
生产力研究, 2007, (14) :26-28+161
[2]   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J].
鞠晴江 ;
庞敏 .
经济体制改革, 2005, (04) :89-92
[4]   放松管制背景下公共基础设施的市场化和民营化 [J].
蔡乐渭 .
行政法学研究, 2005, (02) :39-46
[5]   多中心体制: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 [J].
刘炯 ;
王芳 .
农村经济, 2005, (01) :12-14
[6]   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选择的表达机制 [J].
郭泽保 .
中国行政管理, 2004, (12) :17-20
[7]   非盈利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筹资方式分析 [J].
吴朝阳 .
当代财经, 2004, (09) :52-55+59
[8]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J].
林毅夫 .
农业经济问题, 2003, (01) :19-24+79
[9]   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 [J].
林万龙 .
中国农村经济, 2002, (07) :27-35+80
[10]   村民自治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J].
黎炳盛 .
开放时代, 2001, (03) :72-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