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疏血通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

被引:6
作者
李爱霞
骆晓敏
刘素娟
刘尚华
机构
[1]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内三科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司匹林; 疏血通; C反应蛋白;
D O I
10.16440/j.cnki.1674-8166.2016.01.016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疏血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疏血通治疗,阿司匹林100 mg/d,1次/d,疏血通6 ml/d,1次/d;观察组给予高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疏血通治疗,阿司匹林200 mg/d,1次/d,疏血通6 ml/d,1次/d,两组均治疗14 d,治疗前后进行NIHSS评分,空腹抽血检测血流变学指标、hs-CRP及D-二聚体的水平,评价两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比黏度、hs-CRP、D-二聚体均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73%与对照组的81.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27%(4/55)比5.45%(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3,P>0.05)。结论 200 mg/d阿司匹林联合疏血通能明显改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临床预后,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其降低血黏度、预防血栓形成、抑制炎症反应有关,是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理想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脂蛋白(a)联合检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 [J].
唐健茵 ;
赵应斌 ;
徐鹏 ;
吕程 .
华夏医学, 2014, 27 (06) :24-26
[2]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附视频 [J].
倪桂莲 ;
林翔东 ;
徐素琴 .
中国药业, 2013, (06) :15-16
[3]   不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聚集状态的比较 [J].
沈明强 ;
程庆璋 ;
石冬敏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3 (02) :213-216
[4]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J].
王和德 ;
赵建华 ;
焦守凤 ;
李敏 ;
曹永进 .
山东医药, 2010, (04) :88-89
[5]   疏血通注射液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J].
靳洪涛 ;
王爱平 ;
孙建宁 ;
白芳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7 (09) :1087-1088
[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J].
吴海琴 ;
张桂莲 ;
张茹 ;
袁海峰 ;
姚丽 ;
王学良 ;
赵英贤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03) :263-266+269
[7]   高敏CR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J].
鹿克风 ;
吕琳 ;
郭玲 ;
朱兴雷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12) :1221-1223
[8]   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6例 [J].
沈友权 .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5, (05) :460-461
[9]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 [J].
黄俊德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1, (03) :172-172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MMP-2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相波.青岛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