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藏“甜点”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以松辽盆地南部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10
作者
肖芝华 [1 ]
钟宁宁 [1 ]
赵占银 [2 ]
黄志龙 [1 ]
宋立忠 [2 ]
张振英 [1 ]
谭建波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扶杨油层; 松辽盆地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杨油层的地质解剖,将低渗透油藏"甜点"的成藏模式分为"直排型"和"断层供油型"2种类型。综合分析认为烃源岩、储集层、沉积物源和断层是"甜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优质烃源岩发育提供充足油源,超压为排烃动力,烃源岩与储集层广泛紧密接触;泉四段Ⅰ砂组和Ⅲ砂组含油性好于Ⅱ砂组和Ⅳ砂组,Ⅰ砂组顶薄砂岩厚,Ⅱ-Ⅳ砂组砂体由断层沟通油源;储集层厚度大于3m,主要沉积相为主河道和河漫滩相;主河道砂体聚油、通榆物源主河道砂体含油性好于保康物源主、次河道砂体。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 [J].
杨晓萍 ;
赵文智 ;
邹才能 ;
陈孟晋 ;
郭彦如 .
石油学报, 2007, (04) :57-61
[2]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低渗透油藏形成机制 [J].
宋立忠 ;
李本才 ;
王芳 .
岩性油气藏, 2007, (02) :57-61
[3]   低渗透油田富集区预测技术研究——以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为例(为《岩性油气藏》创刊而作) [J].
赵应成 ;
王天琦 ;
田光荣 ;
张巧凤 ;
王建功 .
岩性油气藏, 2007, (01) :21-26
[4]   松辽盆地的深盆油藏 [J].
侯启军 ;
魏兆胜 ;
赵占银 ;
宋立忠 ;
毛超林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4) :406-411
[5]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和分布规律 [J].
邹才能 ;
贾承造 ;
赵文智 ;
陶士振 ;
谷志东 ;
侯启军 ;
赵占银 ;
宋立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125-130
[6]   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J].
蒋凌志 ;
顾家裕 ;
郭彬程 .
沉积学报, 2004, (01) :13-18
[7]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油气藏的成藏史 [J].
刘宝柱 ;
孙万军 ;
陈少军 ;
苗洪波 .
现代地质, 2003, (01) :87-91
[8]   中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 [J].
曾大乾,李淑贞 .
石油学报, 1994, (01) :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