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与政策后果——关于村民自治制度安排区域不平衡性的讨论[1]

被引:2
作者
贺雪峰
范瑜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
[2] 国家民政部 湖北武汉
[3] 北京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村集体经济; 乡村关系; 乡土社会; 不平衡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村民自治制度是当前农村治理的基本制度。相对来说,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关注集中于自上而下的推行,忽视了因为村庄本身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村民自治实践状况的不平衡性。本文讨论了村集体经济状况对村民自治的决定性影响,讨论了村庄规模、村庄社会关联、村庄精英等构成村民自治基础的因素,讨论了村民自治实践差异的现实原因。认为在当前的村民自治研究乃至所有关于农村制度的研究中,不能局限于制度文本和总体状况的描述,而应考察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在不平衡乡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与后果,同情地理解制度实践的现实,从而提高制度研究和农村研究的学术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论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 [J].
贺雪峰 .
社会学研究, 2002, (02) :88-93
[2]   传统与嬗变——集体企业改制后的苏南农村村级治理 [J].
董磊明 .
社会学研究, 2002, (01) :10-16
[3]   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 [J].
仝志辉 .
社会学研究, 2002, (01) :1-9
[4]   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 [J].
仝志辉 ;
贺雪峰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01) :158-167+208
[5]   村民自治制度下乡村关系与农村社会动员 [J].
吴思红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1, (05) :43-45
[6]   乡村选举中的派系与派性 [J].
贺雪峰 .
中国农村观察, 2001, (04) :74-79
[7]   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 [J].
贺雪峰 .
政治学研究, 2000, (03) :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