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中国对苏复交的决策过程

被引:11
作者
鹿锡俊
机构
[1] 日本岛根县立大学综合政策学部
关键词
外交; 日本观; 苏联观; 国民政府; 对苏复交; 中日关系; 中苏关系; 日苏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29.512 [];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摘要
中苏复交之所以一再蹉跎 ,既有国民政府在形势判断和内外政策上的错误等主观原因 ,也有当时内外环境本身的困难尤其是苏联外交政策的两重性等客观原因 ,同日本的破坏则并无多大关系。在对苏复交的整个决策过程中 ,国民政府始终对“复交”与“联苏”严加区别 ,而最终促使它决定无条件复交的根本原因 ,不在联苏制日 ,而在阻止苏联亲日疏华及承认“满洲国”。就整体而言 ,如同对苏联当局的举措不应全盘肯定一样 ,对中国当局所作的应对也不可一概否定 ;在批判国民政府在反共问题上的顽固性的同时 ,不能忽略它在维护国家主权上所具有的积极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61+2 +2-1
页数:3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1932年中苏复交谈判中的何士渠道 [J].
金光耀 .
近代史研究, 1999, (02) :307-316
[2]   九一八事变后中苏关系的调整 [J].
李嘉谷 .
抗日战争研究, 1992, (02) :108-123
[3]   南京国民政府的联苏制日方针 [J].
李义彬 .
历史研究, 1991, (01) :63-79
[4]  
合作与冲突[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李嘉谷著, 1996
[5]  
动荡中的同盟[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王真著, 1993
[6]  
北京师范大学[M]. 知识出版社 , , 1983
[7]  
《刘文岛致蒋介石电》[1932年5月7日] .2 蒋中正档案:《特交文电》叁,第6册之3 .
[8]  
《蒋介石致汪精卫电》[1932年7月9日] .2 蒋中正档案:《特交文电》叁,第6册之3 .
[9]  
《中央通告第 42号》(192 9年 7月 2 4日 ) .2 中共中央. 红旗 . 1929
[10]  
中政会外交组. 《关于中苏复交问题方案》(1932年 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