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稻系列品种(组合)特性、系谱、育种方法和推广应用分析

被引:1
作者
周长海 [1 ]
张洪熙 [1 ]
戴正元 [1 ]
张红生 [2 ]
机构
[1]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 南京农业大学
关键词
水稻品种; 品种特性; 系谱; 育种方法; 推广应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通过对31个扬稻系列品种(组合)特性、系谱组成、育种方法和推广应用的综合分析,阐明了扬稻系列品种(组合)选育的基本经验:根据生产需求和发展形势,分析主客观条件,抓住主要矛盾,寻求切入点,确定“四稻并举、总体提高、重点突破”的育种策略,运用综合育种方法,不断推出适用品种。分析扬稻系列品种(组合)系谱,骨干亲本集中。如常规籼稻基础亲本为BG90-2;杂交籼稻注重籼粳亚种优势利用,育成的恢复系中百分之八十融入广亲和材料02428的血缘。常规籼稻选育采用“搭梯上楼”的育种方法,以基础亲本为主干,融合优良性状,提高综合性能;籼型恢复系选育则采用优势叠加的方法,实行优势互补,完善品种性能。根据“个体看匀称、群体看协调、机能看熟相”的多年育种经验,在不同世代对茎系、叶系、穗系进行各有侧重的选择。建立定型品系的小群体(10m2)鉴定圃,构建选择群体,进行综合性状的评估鉴定,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对杂交籼稻组合的选育,建立两个程序:对恢复系进行严格鉴定筛选,主要性状超过主栽杂交组合;对杂交组合进行大量测配鉴定,综合比较优势。对育成品种进行后续加工,利用剩余变异,改造种性缺陷。利用扬州与海南两个大跨度的生态区进行多世代适应性选择。在品种推广应用中,组织多学科、多区域、多层次、多领域协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育、繁、推一体化,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实行跟踪服务,并注重信息反馈,着重抓了6方面工作:①多点示范,扩大应用范围。②配套技术同步进行,提高增产效益。③加强科普,提高技术普及率。④加强提纯复壮,提供优良种源。⑤建立产业链式开发技术体系。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2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高产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扬籼优26的选育与应用 [J].
周长海 ;
王宝和 ;
戴正元 ;
张洪熙 ;
谭长乐 ;
李爱宏 ;
刘广青 .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10) :20-21
[2]   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丰优336的选育与应用 [J].
周长海 ;
王宝和 ;
戴正元 ;
张洪熙 ;
谭长乐 ;
李爱宏 ;
刘广青 .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06) :45-47
[3]   迟熟中粳糯扬粳糯1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J].
王宝和 ;
胡祝祥 ;
周长海 ;
戴正元 ;
陆仁峥 ;
刘晓斌 ;
刘晓静 ;
白和盛 ;
谭长乐 ;
张洪熙 .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04) :40-41
[4]   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 [J].
谭长乐 ;
张洪熙 ;
戴正元 ;
李爱宏 ;
徐卯林 ;
刘广青 ;
刘晓斌 ;
黄年生 ;
刘晓静 ;
王宝和 ;
周长海 .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02) :24-25
[5]   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协优332的选育与应用 [J].
王宝和 ;
周长海 ;
白和盛 ;
戴正元 ;
张洪熙 .
杂交水稻, 2003, (06) :15-16
[6]   高产优质杂籼新组合K优507选育及栽培技术 [J].
张洪熙 ;
谭长乐 ;
戴正元 ;
李爱宏 ;
孔祥斗 ;
徐卯林 ;
黄年生 ;
刘广青 ;
刘晓静 ;
刘晓斌 ;
赵步洪 ;
王宝和 ;
周长海 ;
夏广宏 .
江苏农业科学, 2003, (05) :39-40
[7]   优质高产杂交籼稻K优81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J].
徐卯林 ;
张洪熙 ;
戴正元 ;
李爱宏 ;
黄年生 ;
刘晓静 ;
孔祥斗 ;
谭长乐 ;
刘广青 ;
刘晓斌 .
江苏农业科学, 2003, (03) :20-21
[8]   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丰优香占 [J].
张洪熙 ;
李爱宏 ;
戴正元 ;
徐卯林 ;
孔祥斗 ;
谭长乐 ;
刘晓斌 ;
黄年生 ;
刘晓静 ;
刘广清 .
江苏农业科学, 2002, (03) :34-71
[9]   早熟优质中粳稻扬粳68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J].
赵步洪 ;
张洪熙 ;
谭长乐 ;
刘晓斌 ;
戴正元 ;
李爱宏 ;
刘广清 ;
刘晓静 ;
孔祥斗 .
江苏农业科学, 2001, (03) :16-17
[10]   杂交籼稻新组合协优136 [J].
周长海 ;
王宝和 ;
白和盛 ;
张永泰 .
杂交水稻, 2001, (03) :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