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人员信息披露造假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被引:4
作者
叶德珠 [1 ]
蔡赟 [2 ]
机构
[1]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2]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
关键词
虚假信息披露; 行为经济学; 短视; 证券监管; Sarbanes—Oxley法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33 [会计工作组织与制度];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1 ;
摘要
在决定是否要进行虚假信息披露时,上市公司高管人员需要在造假收益与未来可能的惩罚之间进行比较计算。行为经济学不一致时间偏好理论模型表明,行为主体存在"短视"认知偏差,他们能够进行理性的长期规划,但在实践时却会因对短期收益的过度重视、对未来成本的估计不足,而出现持续的有违初衷的不当行为。以此模型可以逻辑地解释初衷良好的高管人员持续造假的形成机制,而针对"短视"偏差的反偏差设计有助于拓宽证券监管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萨班斯法案能否改善公司治理,根治盈余操纵? [J].
孙杰 .
国际经济评论, 2006, (06) :34-38
[2]   会计造假行为的社会心理学透视 [J].
李琳 .
财会月刊 , 2006, (21) :9-10
[3]   美国南方保健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剖析——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美国司法部督办的第一要案 [J].
黄世忠 ;
叶丰滢 .
会计研究, 2003, (06) :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