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种间与种间杂种后代农艺性状遗传的比较研究

被引:19
作者
李文滨
杨庆凯
王金陵
孟庆喜
吴宗璞
高凤兰
赵淑文
机构
[1] 东北农学院
关键词
大豆品种; 单株产量; 野生种; 栽培种; 比较研究; 单株粒数; 遗传进度; 种间杂种; 半野生大豆; 农艺性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大豆栽培种×野生种(Glycine max×G. soja)、栽培种×半野生种(G. max×G. gracilis)、栽培种×栽培种(G. max×G. max)三类组合研究了杂种后代性状的遗传规律及育种效果。结果表明,栽培种×野生种及栽培种×半野生种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分离势远远大于栽培种×栽培种。这三类杂交组合出现优良类型的种类不同,栽培种×野生种容易产生高蛋白、极小粒以及多荚多粒中间类型;而栽培种×半野生种是选育出口型小粒豆的理想材料。栽培种×野生种、栽培种×半野生种性状的稳定速度慢,在选择时要适当放宽选择标准,延迟选择世代。建议引用属于有限型栽培种作为克服蔓生性之手段。试验还证实只有利用狭义遗传力和加性方差来计算预期遗传进度,才能使预期遗传进度同实际遗传进度结果趋于吻合。
引用
收藏
页码:265 / 27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应用于遗传研究的多元变异指数 [J].
盖钧镒 ;
Kenneth J.Koehler ;
ReidG.Palmer ;
WalterR.Fehr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4, (03) :1-14
[2]   大豆栽培种和野生种回交计划的四个世代中一些农艺性状的遗传表现 [J].
盖钓镒 ;
Walter R.Fehr ;
Reid G.Palmer .
遗传学报, 1982, (01) :44-56
[3]   关于作物性状的遗传距离 [J].
刘垂玗 .
安徽农业科学, 1981, (S1) :93-109
[4]  
大豆的遗传与选种[M]. 科学出版社 , 王金陵著, 1958
[5]  
Crossing experiments with Glycine soja and G. gracilis[J] . Genetica . 195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