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之刑罚替代措施

被引:18
作者
汪明亮
机构
[1] 复旦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刑罚替代措施; 刑罚规制; 犯罪生成模式;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19.02.002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从现有的治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措施看,刑罚承担着主要角色,且是持一种严罚态度。严罚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威慑作用有限。为了实现治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最佳效果,需深入研究该种犯罪的生成模式,分析刑罚规制之不足,并从中寻找刑罚替代措施。不同的刑罚替代措施在治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刑罚替代措施的不彻底性决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在信息社会存在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治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对策只能定位为控制犯罪,而非消灭犯罪;在适用刑罚替代措施的时候,需进行"成本—效益"评估;治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应重视公众参与。在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予以刑罚规制的时候,应有所宽容、有所例外。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2]   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数据面临的风险及应对 [J].
张茂月 .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 38 (06) :57-61+70
[3]   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之多重危害与侦查策略 [J].
李蕤 .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4, (01) :14-18
[4]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研究 [J].
赵秉志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1) :117-127
[5]   信息社会的个人信息保护 [J].
王东宾 .
社会观察, 2013, (02) :39-40
[6]   信息社会及其基本特征 [J].
孙伟平 .
哲学动态, 2010, (09) :12-18
[7]   美国网络隐私权的行业自律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徐敬宏 .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31 (06) :955-957+907
[8]  
应整合网络信息的政府监管主体[N]. 戴建华.学习时报. 2012 (006)
[9]  
公众参与型刑事政策[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汪明亮, 2013
[10]  
犯罪生成模式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汪明亮,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