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再认识

被引:64
作者
何金海
祁莉
韦晋
池艳珍
机构
[1]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热带夏季风; 青藏高原; 纬向海陆热力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热带夏季风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问题,深入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本质。分析发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早于热带夏季风,于3月中旬已经开始建立。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前者并非是后者向北推进的结果;相反,前者建立后的突然南压有利于后者的爆发。副热带夏季风为渐进式建立,但撤退迅速;热带夏季风爆发突然,但撤退缓慢。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南风的建立为特征,而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东风向偏西风转变为特征。热带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取决于经向海陆热力差异转向,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则更依赖于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逆转。亚洲大陆(含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逆转无论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还是热带夏季风均有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257 / 126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转换与东亚副热带季风环流 [J].
祁莉 ;
何金海 ;
张祖强 ;
宋金暖 .
科学通报, 2007, (24) :2895-2899
[2]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槽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槽的比较 [J].
王黎娟 ;
何金海 ;
管兆勇 .
气象学报, 2006, (05) :583-593
[3]   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 [J].
江志红 ;
何金海 ;
李建平 ;
杨金虎 ;
王冀 .
地理学报, 2006, (07) :675-686
[4]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J].
赵平 ;
周自江 .
气象学报, 2005, (06) :933-941
[5]   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J].
吴国雄 ;
王军 ;
刘新 ;
刘屹岷 .
气象学报, 2005, (05) :603-612
[6]   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及强度的影响 [J].
梁潇云 ;
刘屹岷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05, (05) :799-805
[7]   青藏高原加热如何影响亚洲夏季的气候格局 [J].
吴国雄 ;
刘屹岷 ;
刘新 ;
段安民 ;
梁潇云 .
大气科学, 2005, (01) :47-56+167
[8]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J].
吴国雄 ;
毛江玉 ;
段安民 ;
张琼 .
气象学报, 2004, (05) :528-540
[9]   南海季风试验与东亚夏季风 [J].
丁一汇 ;
李崇银 ;
何金海 ;
陈隆勋 ;
甘子钧 ;
钱永甫 ;
阎俊岳 ;
王东晓 ;
施平 ;
方文东 ;
许建平 ;
李立 .
气象学报, 2004, (05) :561-586
[10]   亚洲热带夏季风的首发地区和机理研究 [J].
钱永甫 ;
江静 ;
张艳 ;
姚永红 ;
徐忠峰 .
气象学报, 2004, (02) :12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