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

被引:8
作者
贺红星 [1 ]
汤慧琍 [2 ]
机构
[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中心
关键词
个人知识;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学徒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近年来国内教育学界涌现出很多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但是多数此类研究模棱两可、水平低下。比如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就很难与显性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相区分、隐性知识外化的研究最终也很难说明外化出来的知识之源就是隐性知识而不是个人知识的显性部分。这类问题,究其原因是对隐性知识这个概念的盲信。本文首先介绍了波兰尼的个人知识和隐性知识理论,并通过分析知识的性质、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区别批判了隐性知识理论。本文认为,知识必须是可以言说并且可以被检验的,否则就是意见。除了认知能力是知识的基础之外,其他能力很多情况下表现为旧知识的临场组合应用,新能力并不意味着总有新的知识与其对应,因此说没有证据证明隐性知识是存在的。即使假设隐性知识是存在的,它也不能通过学徒制得到传递,因此教育学界并不需要隐性知识这个概念来阐明理论、解释现象。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2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与教育思想探析 [J].
秦文 ;
王永红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31 (04) :40-44+69
[2]   缄默知识理论观照下知识与学习的重构 [J].
刘雪飞 .
教育导刊, 2006, (11) :4-6+16
[3]   波兰尼科学观简述 [J].
李白鹤 .
哲学研究, 2006, (08) :90-93
[4]   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J].
石中英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 (02) :36-45
[5]   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 [J].
肖广岭 .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 (08) :20-23+34
[6]  
隐性知识论[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黄荣怀, 2007
[7]  
个人知识[M]. 贵州人民出版社 , (英)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著,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