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市民休闲因子

被引:4
作者
李云安 [1 ]
谭忠国 [2 ]
机构
[1] 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
[2] 怀化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市民休闲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世界; 文化多样性;
D O I
10.16074/j.cnki.cn43-1394/z.2008.06.002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供市民休闲的三重因子:1.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充满生机和生趣的生活世界,稀释当下休闲生态中过密的理性精神,归还疲惫的市民以任意逍遥的休闲生态空间;2.它能以鲜活丰富的多样性文化记忆,弱化当下休闲生活的模式化、均质化,从而赋予市民放松时的心灵慰藉地以及赖以安身立命的生存依据;3.其本有的娱乐质素自可转化成休闲资源,从而让市民"玩得有文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 [J].
张博 .
青海社会科学, 2007, (01) :33-36+41
[2]   从休闲市场开发的角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J].
蔡文 .
宜宾学院学报, 2005, (09) :64-66
[3]   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 [J].
刘魁立 .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01) :95-101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 [J].
乌丙安 .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01) :102-106
[5]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刘玉清.价格与市场.2003, 03
[6]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刘玉清.价格与市场.2003, 03
[7]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云驹;.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王文章; 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9]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M].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0]  
闲暇:文化的基础.[M].(德)约瑟夫·皮珀(JosefPieper)著;刘森尧译;.新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