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董茜 [1 ]
雍太文 [1 ]
刘小明 [1 ]
刘文钰 [1 ]
徐婷 [1 ]
宋春 [1 ,2 ]
王小春 [1 ]
杨文钰 [1 ]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2]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减量施氮; 干物质积累与转移; 籽粒灌浆;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氮肥的过量施用和低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氮肥的投入量,发挥氮肥的增产效益,本研究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的施氮量和施肥距离进行优化调整。通过两年田间试验,探讨了减氮36%(RN36%)、减氮18%(RN18%)和习惯施氮(CN)3种施氮水平和距离窄行玉米0 cm(D1)、15 cm(D2)、30 cm(D3)、45 cm(D4)4种施肥距离对作物产量和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氮相比,减氮18%处理的玉米花后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了22.65%、18.75%和15.90%,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提高了9.79%和10.76%;玉米、大豆产量及系统周年产量提高了4.95%、7.07%和5.35%;各施肥距离间,以距离窄行玉米15~30 cm的施肥效果最佳。减氮18%时,D2处理下玉米的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穗粒数及百粒重比玉米常规穴施(D1)处理分别提高了10.32%、10.92%、9.08%和4.75%;玉米、大豆产量和系统总产最高。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减氮18%和距离窄行玉米15~30 cm施肥有利于增加玉米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促进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增大灌浆速率,增加百粒重和穗粒数,提高玉米产量和大豆产量,以实现系统周年作物增产。
引用
收藏
页码:2028 / 203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 雍太文,刘小明,刘文钰,苏本营,宋春,杨峰,王小春,杨文钰.应用生态学报. 2014(02)
[2]   减量施氮对水稻生长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J].
李录久 ;
王家嘉 ;
李东平 ;
吴萍萍 .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01) :99-100+103
[3]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J].
雍太文 ;
杨文钰 ;
向达兵 ;
陈小容 ;
万燕 .
草业学报, 2012, 21 (01) :50-58
[4]   氮肥减量后移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J].
邹晓锦 ;
张鑫 ;
安景文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 (06) :25-29
[5]   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对土壤氮素含量及氮素转移的影响 [J].
雍太文 ;
杨文钰 ;
向达兵 ;
万燕 ;
刘卫国 ;
王小春 .
作物学报, 2012, 38 (01) :148-158
[6]   减氮、加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大豆固氮能力 [J].
韩晓增 ;
邹文秀 ;
尤梦阳 .
大豆科技, 2011, (01) :14-16
[7]   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 [J].
雍太文 ;
杨文钰 ;
任万军 ;
樊高琼 ;
向达兵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9) :3170-3178
[8]   钾素营养对玉米生育后期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J].
李文娟 ;
何萍 ;
金继运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04) :799-807
[9]   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干物质累积转移的影响 [J].
徐祥玉 ;
张敏敏 ;
翟丙年 ;
李生秀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 (04) :786-792
[10]   播期对不同株型玉米灌浆特性的影响 [J].
王小春 ;
杨文钰 ;
龚江洪 ;
卢小红 ;
李燕蓉 .
作物杂志, 2009, (02)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