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亮晶(臼齿)碳酸盐成因及其在元古宙地球演化中的意义

被引:38
作者
孟祥化 [1 ]
葛铭 [1 ]
旷红伟 [2 ]
JKNielsen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沉积盆地研究所
[2]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3] 特罗姆瑟大学地质系
关键词
微亮晶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成因机制; 元古宙; 地球演化; 大气圈 CO2;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45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本文应用多种技术方法,对微亮晶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及其成因从宏观至微观进行了分析。根据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研究证明,它是早期成岩过程中,在超高压的大气 CO2,水平急剧下降的转折期,快速石化作用形成的具等粒结构μm级的微亮晶方解石集合体。MT 碳酸盐岩微亮晶成岩作用有两种类型:一是主要发生在海底沉积软泥中,在其底基质软泥中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褶皱肠状及复杂形的 MT 构造;二是直接在海水中或重力流搬运过程中形成的微亮晶球粒(核)。简言之,MT 碳酸盐岩石是在地球早期浅海环境下,由于微生物自养作用形成的地球化学成因产物。微亮晶碳酸盐岩是约束古大气圈和古海洋环境变化的最灵敏标志。通过详测 MT 丰度值和编制地球古大气圈 CO2水平演化模式等,在前寒武纪发现有太古宙末期、早元古宙末期、中元古宙中期和新元古宙早-中期四个 MT 碳酸盐岩发育高峰值期,证明全球古大气圈 CO2水平发生过四次不连续性、跳跃式下降周期,直到晚新元古宙未,全球雪球事件的发生,导致了 MT 碳酸盐岩的消失。其后,才进入显生宙的 CO2低水平状态。MT 碳酸盐岩具有重要的油气资源远景,应予以重视。
引用
收藏
页码:2133 / 214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21世纪全球地学研究的新热点 [J].
葛铭 ;
孟祥化 ;
旷红伟 ;
蔡国印 ;
刘燕学 ;
刘为付 .
沉积学报, 2003, (01) :81-89
[2]   下寒武统大林子组溶解蒸发岩系旋回层序及渗流构造成因 [J].
孟祥化 ;
葛铭 ;
旷红伟 ;
刘燕学 ;
蔡国印 .
科学通报, 2002, (14) :1113-1117
[3]   Sr、C同位素对苏皖北部上前寒武系时代的界定 [J].
杨杰东郑文武王宗哲陶仙聪 .
地层学杂志, 2001, (01) :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