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洋溶解氧与缺氧和富氧问题研究

被引:42
作者
王成善,胡修棉,李祥辉
机构
[1] 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古海洋学;溶解氧;富氧环境;缺氧事件;西藏南部;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1999.03.006
中图分类号
P736.22 [历史海洋学、海洋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红色灰岩层为大洋富氧条件下的沉积产物,红色灰岩层内有机碳极低,生物极其繁盛,碳同位素偏低,但从上往下又呈增高趋势。溶解氧含量在古海洋演化史中是非线形波动变化的,既有全球溶解氧含量偏低时期(缺氧条件),也有全球溶解氧含量偏高时期(富氧条件),古海洋溶解氧含量重建和富氧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大洋循环、古气候、生命绝灭、地质事件以及有机质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5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南海溶解氧通量的初步研究 [J].
林洪瑛 ;
韩舞鹰 .
海洋与湖沼, 1998, (01) :61-66
[2]   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数值研究 [J].
刘克修,赵保仁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7, (04) :80-89
[3]   从有孔虫分析西藏南部白垩纪海平面升降 [J].
万晓樵 .
现代地质, 1992, (04) :392-398
[4]  
塔里木盆地西缘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介壳化石的稀土元素铈异常证据[J]. 吴明清,欧阳自远,宋云华,蓝琇,杨学长,毛雪瑛,柴之芳.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2(02)
[5]   西藏南部江孜地区晚白垩世晚期及早第三纪(?)地层附视频 [J].
吴浩若 .
地层学杂志, 1987, (02) :147-149
[6]   南海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 [J].
刁焕祥 ;
姜传贤 ;
陆家平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4, (06) :770-780
[7]   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的最大值 [J].
顾宏堪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0, (02) :70-80
[8]  
地层地质学[M]. 中国工业出版社 , (法)M.任纽(Cignoux, 1965